当然,除了书中标明的作者以外,还有很多人默默参与其中,让我们也同样记住他们的名字:焦若水、董淼、韩冰、许海明、郭娜娜、邬巧飞等,尤其是兰州大学社会学系的焦若水,他长期扎根基层,对城市社区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限于篇幅,三年来先后参与“蚁族”研究项目的人难以在这里一一列举。据粗略统计,曾作为课题组成员(即核心成员)长期参与“蚁族”研究项目的有不下50人,而陆陆续续参与“蚁族”研究项目的外围成员(包括调研员、摄影记者、图片设计人员等)则不下500人,这些人全部都是“80后”。看到这些“80后”弟弟妹妹们一批批地从校园走向社会,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和不舍。他们来自于迥异的生活层面和思想层面,由于“蚁族”,他们走到了一起,现在他们又分道扬镳,开始新的生活。有的人因为“蚁族”反思、激发而奋起,有的人因为“蚁族”怀疑、焦虑而消沉,更多的人则继续走着平凡的人生道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哲学。我祝福他们,并希望他们继续发扬蚂蚁的精神: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期待满怀、竭尽全力。
现在的我,坐在位于美国波士顿海滨的肯尼迪图书馆里,这座由世界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曾在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在这个图书馆落成的同一年,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当世界都把目光聚焦于这位时代伟人时,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却在国内激起了无数青年的共鸣,她的那声令整个社会为之一震的提问,如空谷足音,在迷茫的心灵中引发了巨大的回声,掀开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扉页,被称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30年过去了,从对社会的疑虑到对自身的反省,从被动的思考到主动的寻求,我们这一代青年已经不再为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而叹息。我们依然不安,那是因为世界发展太快;我们依然焦虑,那是因为担心太慢的知识更新;我们依然躁动,那是因为展现在面前的机会太多;我们依然思考,那是因为渴望更加优秀、更加有力;我们依然发问,那是因为即使道路坎坷不平,我们也要奋勇前行。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
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却不知道要往何处去!
当我们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还有的选择吗?
请告诉我,奋斗的意义在哪里!
这是谁的时代?
我们是否错过了梦想中的时代?
我们是时代的骄子,还是时代的囚徒?
是我们跟不上时代,还是时代把我们抛弃?
正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所描绘的:
我独自一人走上了大道。
多石的道路在夜雾中闪着微光。
又寂寞,又烦忧,
向谁伸出自己的手?
在这心情郁郁不畅的时候,
希望,徒然的希望又有何用?
而时光,它决不肯停留。
……
……
廉 思
于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
201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