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开篇--“小瞳孔”里的“大时代”

蚁族Ⅱ:谁的时代 作者:廉思


第一章     甲方“蚁”方

开篇--“小瞳孔”里的“大时代”

把幽微的个体放入宏大的时代,会产生何种“反讽”的效果?

威廉?曼彻斯特曾实验过。在传世名篇《光荣与梦想》里,他屡屡经由“小瞳孔”折射“大时代”。如1932年是最惨的一年,这一年,“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多人来说,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

又比如,伟人罗斯福的凄然落幕。“萨克雷小姐把钩针放下,向罗斯福走过来说:‘您掉了什么东西么 ’他用左手在脖子后面压了一下,闭上眼睛,音量极微地说了一声-‘我头非常痛。’他的手臂垂了下来,头倒向了左边。前胸弯陷下来。那是下午1时15分。”

无论平凡人,还是大人物,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过,就不会是无声无息的尘埃。

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在飞速的转型期,以一个城市“80后”和一个农村“80后”作为样本,折射一代年轻人的断裂与悲欢,又如何?从时间的角度,他们当然是在同一维度;但从空间与更广阔的人生际遇的角度,又天差地隔。

“何不食肉糜?”有人以类似的语汇,质疑过跳楼自杀的富士康人。前者不身临其境,自然不能理解后者那彻骨的绝望。当一个人“屡试屡败,前程绝望,就有可能再也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压力”(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

同理,后者也未必懂得前者,只一味愤怒,却不探寻“坐在银泰65层,喝着红酒、抽着雪茄时的虚无感和无边的苍凉”。

断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断裂无动于衷;听不懂对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以己之心一再误读。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出路。

当文明的笔取代无情的棒,这是青年的福,也是后世的福。

此为缘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