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智者布南对弟子说:“每个人都必须准备两个口袋,右边口袋装的字条是‘我创造了世界’。左边装的是‘我是无名小卒’。这样,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手取用。”
追求永恒的幸福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真正的情感只能建立在真实的生活之上。人们需要接受自己,需要接受这个善恶美丑皆而有之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人类世界的本性。
早在公元二世纪,罗马教皇就曾提到过人们内心的善恶之争。他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天使:一个好,一个坏。人们并不能完全摆脱内心的“堕落天使”,因为我们生而有罪,从来都不完美。关键是:我们能否战胜自己的罪孽?
要想“战胜罪孽”,必须先承认罪孽,接受不完美。
一个人问波曼教父:“要是犯下了可耻的罪行,我的良知便会谴责我:‘你为什么又犯了罪?’”
教父告诉他:“当人误入歧途的那一刻,要是他能说,‘我犯了罪。’那他的罪立刻就会终止。”
人性在矛盾中领悟、接受和实践。“矛盾”是表面上的冲突:两件事物看似相互排斥,但事实未必如此。“正方形的圆”、“圣徒般的罪人”、“虔诚的傻瓜”,这些前后矛盾的概念,只不过是人们对事物的强行划分,而真实的事物都是充满了矛盾。对矛盾的坦然,是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开始,只接受其中的某一部分,就是在否认矛盾,否认人性。诚如爱默生所说,“只要是人,都有缺陷。人无完人,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这其中就有你和我。”
否认人性的矛盾,就容易落入自负的圈套。
犹太人克雷泽是一位著名的智者。一天,有一位门徒问智者:“老师,我如何才能避免罪恶呢?”克雷泽答道:“如果你能避免犯罪,恐怕你就会陷入傲慢这一更大的罪恶!”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