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受虐倾向之下的是固执和暴虐。羡慕给她带来的痛苦,掩盖了她的冥顽不化。在家里,尽管她的两个儿子已经年过三十,她仍然对他们横加管束,恨不能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表面上看,她是为了他们的幸福付出了一切;其实,她是把控制别人的生活,当成了自己的乐趣。总之,她对别人的生活太关注,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生活。
她来我这里寻求心理治疗时,我决定给她的羡慕一个机会,看看它究竟想表达什么。当然,按照她的说法,她是要我帮她摆脱羡慕。然而,羡慕与嫉妒一样,身陷其中的人不仅不愿从中挣脱,还想把周围的人都拉下水。听一个人谈论自己的羡慕心,就像听想吸引信徒的传教士布道一样。她诉苦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信息:你难道不像我一样觉得气愤吗?但我并不希望自己陷进她的气愤中。我想知道的是,羡慕心的目的是什么。
她在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里长大,从小就没享受过优裕的生活;她小时候所受的严格的宗教教育,让她在性爱和金钱方面放不开手脚,也让她养成了“为别人牺牲自己”的思维习惯;她曾两度经历失败的婚姻,两度承受离婚的痛苦。不过,这些事实都无法解释她那异常强烈的羡慕心。相反,一有机会她就对别人讲述这些遭遇,好让她的心理状态看起来合情合理。这些颇有说服力的借口,是她内心情结的一部分,让她的羡慕之心永远保持着活跃。
讽刺的是,她越是满怀怨气,向人倾诉她的不幸经历,就越感受不到这些经历留下的痛苦。她的羡慕心似乎把所有的痛苦都吸收了,让她得以回避过去。许多心理症候都会带来明显的痛苦,但这种痛苦会吸引患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和命运,从而免受更深层次的痛苦折磨。
我开始引导她仔细回忆一重重的痛苦经历。但她总有一些方法,让自己跟痛苦和清醒的认识拉开距离。比如,她会替自己的父母编造借口。“他们所知毕竟有限。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都是一片好心。”我则试图让我们两个人都感受到这些经历的悲伤和空虚,认识到她父母在养育子女上的失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