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心灵与力量(3)

少有人走的路3 作者:(美)托马斯·摩尔


心灵的逻辑和语言

要学会关怀心灵,必须学会解读心灵的表达方式,这是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一步。我们的思维是建立在理性、逻辑、分析、研究、公式和正反论辩之上的。然而,心灵运作和表达的逻辑则完全不同,无法直接用理性加以解读。心灵总是用迂回的方式,呈现出转瞬即逝的意象,它用欲望而不是理智来说服我们。

伊斯兰教苏菲派(Sufi)流传的两则故事,说明了心灵的逻辑与理性思维之间的不同。在第一个故事中,大智若愚的贤者纳斯鲁丁(Nasruddin)去找音乐教师学习音乐。

“每节课的学费是多少?”他问。

“第一节课十五块钱,之后的每节课十块钱。”教师告诉他。

“很好。”纳斯鲁丁回答,“那我就从第二节课开始吧。”

我不清楚这则故事是否有特殊的宗教含义,但在我看来,它体现了心灵敏锐灵活的机智,异乎寻常的逻辑,以及从中产生的巨大力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认为,与心灵有关的工作是“违反自然的事务”(opus contra naturam)。这则故事就是一个例证,它说明心灵理解问题的方式是“非自然的”。耶稣也讲过类似的寓言:无论是从早干到晚的工人,还是天快黑时才到来的,领到的都是同样的工资。

漫长、艰苦的努力,以及任何形式的公平,并不一定对心灵有益。影响心灵的效果,更多是通过“魔力”而非“努力”实现的。就算你兢兢业业、努力坚持,也不一定会对心灵产生你所期待的影响。人不应该天真地埋头苦干,然后指望自己的努力得到报偿。最好还是像纳斯鲁丁一样,靠着聪明机智,用最少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接受心理治疗时,患者可能会说:“这样的治疗已经持续一年了,到现在总该有点效果了吧?”或是私下里想:“我选择了开价最高的治疗师,理应享受最好的疗效。”建立在理性和公平之上的消费者观念,并不符合心灵的逻辑,对心灵力量的开发也无所助益。

另一则故事的内容更为神秘:

备受人们崇敬的智者努里?贝(Nuri Bey),娶了一个比他年轻得多的妻子。

一天傍晚,他比往常回家早了一些,一个忠心的仆人跑来向他报告:“您的妻子,我们的女主人,今天的举止有点可疑。她一个人待在房里,守着一口箱子,那箱子原先是您祖母的,大得足以装下一个人。箱子里原本只有一些上了年头的刺绣,但是我敢说,现在里面一定多了什么东西。她不准我打开箱子查看,尽管我是您最年长的仆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