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认识阴影,认识自我 (1)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美)黛比·福特


人人皆有金佛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那是我们灵魂的精髓。然而,这块金子往往会被黏土掩盖起来,这黏土是我们心中的恐惧,是我们为了遮掩自己内心世界而戴上的面具。只有直面内心的阴影,才能摘下这层面具,把我们最宝贵、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1957年,泰国一家寺院迁址,其中一部分僧人负责搬运寺院里一尊巨大的黏土佛像。在搬运过程中,一名僧人注意到,佛像表面的黏土上出现了一丝裂缝。为了避免佛像受损,僧人们决定暂时中止佛像的搬运工作。那天夜里,一名僧人打着手电筒来检查佛像的时候,忽然发现裂缝处在手电光下发出了奇异的反光。这让僧人非常好奇,于是他找来了锤子和凿子,开始凿宽佛像上的裂缝。随着一块块黏土的落下,佛像逐渐现出了黄澄澄的颜色。最终,辛苦了几个小时的僧人抬起头来,发现灰扑扑的土佛已经变成了一尊华贵的金佛。

许多历史学家相信,这尊金佛是在几百年前被当时的泰国僧人们用黏土覆盖起来的,因为当时缅甸的军队正在入侵泰国,他们要保护佛像不被敌军掠走。所有参与保护佛像的僧人都死于战火,所以直到1957年寺院搬迁的时候,佛像的秘密才重新被人发现。我们的内心世界,就像那尊被黏土覆盖起来的金佛一样。因为害怕外面的世界,我们会用恐惧把心中的金子掩藏起来。只有鼓起勇气,敲掉表面的黏土,才能让金子重新焕发出光芒。

我有时会遇到一些常年接受心理治疗的人,他们总要问这样的问题:“这一切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还得忍多久?我还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这样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的那块金子是被黏土保护起来的。他们只是一味地憎恨那层黏土,却没有意识到它所发挥的保护作用。

我们之所以需要面具的遮掩,是因为面具能够在许多方面保护我们的心灵。尽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摘下面具,还原成真实的自我,但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面具的作用。

当那位僧人最终凿开佛像外面的黏土外壳时,佛难道会说“终于解脱了!我对这层黏土实在是深恶痛绝”吗?还是会为这层黏土赐福,因为有它保护佛像才不至于被敌军掠走,背井离乡?

不要成为伪装大师

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是把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态度作为保护自己的黏土壳。似乎只要对自己说一句“这一切我都不在乎”,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挺过去。当我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这层黏土就裂开了一条缝隙,让我得以窥见里面金子的颜色。然而,只有当我学会理解这层黏土存在的意义,以及它的具体成分——我用来保护自己的各种观念和情感时,才能最终打破它,让内心世界重放光芒。

你心中的黏土壳,就是你用来展示给别人看的那层面具。藏在面具之下的那些特质,就是你内心的阴影。阴影的内容往往与我们所展示的面具截然相反。有些人表面上无比坚强,内心却非常敏感;有些人表面上风趣幽默,内心却非常悲观;有些人表面上和和气气,内心却非常暴躁;有些人表面上聪明伶俐,内心却总觉得自己非常愚蠢。许多时候,我们的面具实在太过完美,不仅骗过了别人,也骗过了我们自己。要想透过面具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感到不满意、不高兴、不痛快的时候,这是我们的面具与内心阴影在相互冲突。

要想改变生活,你必须首先改变观念。你必须承认面具本身的积极意义——保护你的心灵免遭伤害,而不是一味把面具当成妨碍你实现梦想的阻力。毕竟,面具也是你的一个方面,也是你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当你找回真实而完整的自我时,自然也就不再需要面具的保护了。你用不着再伪装成另一个人,用不着再掩饰任何东西。大多数人之所以很难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自我”的客观性,不愿交出对自己生活和情感的控制权。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中曾说:

“我们记不起自己真正的身份——本性。因为狂乱和害怕,我们到处寻找,胡乱抓一个认同者,却抓到一个正掉入深渊的人,这种虚假无知的认同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所谓的‘自我’。”

这里所说的“本性”就是真实的自我(self),而我们平时所认同的往往是虚假的、意识层面上的“自我”(ego)。当你开始发掘内心的阴影时,或许心中会出现一个声音,声嘶力竭地叫你停下来。不要理会那个声音,因为它只不过是你虚假的自我而已。只有推翻了对自我的虚假认识,你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性,找回真实的、完整的自我。

阴影会隐藏

以他人为鉴,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的面具。跟你的朋友、爱人、家人和同事谈话,问他们最喜欢你?哪些特质,最讨厌你的哪些特质。努力让他们表达出心中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明白,你不会因为他们泄露了你的“秘密”而报复他们。或许你会发现,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与你对自己的认识并不相同。别人往往能发现你身上一些隐藏得很深的优点和缺点。

许多人都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判断。“判断”这个字眼的分量很重,所以我更愿意采用“反馈”这个说法。别人的反馈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们当然用不着被别人的看法左右,但如果我们害怕了解周围人对我们的看法,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许多人之所以害怕了解别人的看法,是因为他们担心别人会把他们最恐惧的事情揭露出来。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强烈地否认和排斥这些事情,往往是因为这与他们心中的阴影有关。只有当你欺骗了自己的时候,才会害怕别人揭穿这一骗局。不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我曾为一位名叫凯特的女子进行心理辅导。当我要她去了解周围人们对她的看法时,许多人都告诉她,他们觉得她不够诚实。这让凯特很不高兴,因为她一辈子都在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我几乎可以断定,她一定是刻意压抑了自己的某种特质,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让凯特闭上眼睛,尽可能如实回答我的问题。经过深呼吸放松之后,我引导着她进入内心深处的神秘花园,然后问她过去是否曾经撒过谎,或是有过别的什么不诚实的表现。凯特紧闭的眼睛里一下子涌出了泪水。她沉默了许久,终于开了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