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万物都按照自己的频率生生不息地运动着,人类也同样如此。宇宙是一个大系统,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按照东方的整体医学理论,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并依据严密的规则构成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系统。当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时,系统就能正常运转。
人体分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这些系统也都按一定频率振动着。
中医通过脉诊诊断病情,就是利用对脉搏跳动情况的把握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态。脉搏波就是人体的一种振动波。与宇宙有各种各样的振动波一样,人体各个脏器也会发出各种不同的振动波。我们可以通过心电图了解心脏的振动频率,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再传输出去,最后恢复,然后又开始下一个周期。同样,我们可以通过脑电图来了解大脑振动的频率。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就曾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灰质电现象研究”的论文,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15年后,又一位科学家再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伯杰()才真正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脑电波其实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奏有规律的神经电活动,振动频率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δ波,振动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θ波,振动频率为每秒4—7次,受到挫折和抑郁时的成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极容易产生这种波,同时,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部分。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振动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β波,振动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者亢奋时常常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替代。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默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就能得到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因此,正常脑电波的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保持完好无损。
图表:脑电波种类与波形
β(Beta)波14~26Hzα(Alpha)波8~13Hzθ(Theta)波4~7HZδ(Delta)波05~3HZ
心电图和脑电图分别反映了人体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振动频率,此外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也都有自己的振动频率。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呼吸振动频率就是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它随着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成人平静时的呼吸振动频率约为每分钟16—18次;儿童约为每分钟20次;一般女性比男性快1—2次。呼吸振动频率反映了一种生命韵律,在一呼一吸间,我们的生命得以维持。人类的生理过程依靠氧气提供动力,燃烧营养物质,从而获得能量。如果不吃饭我们能活上数周,不喝水能活上几天,但如果没有氧气,我们连几分钟也活不了。没有充足的氧气,想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呼吸的空气进行处理的效率,能够对其他器官产生影响。而心理健康往往因呼吸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缺氧会让人萎靡不振、大脑迟钝,容易焦虑。相反,充足的氧气,往往能够让一个人感到愉快、满足、幸福,并保持清醒的意识。许多心理疗法都赞成通过呼吸运动来消除受抑制的感情,并恢复受到抑制的冲动。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浅呼吸者”,应该培养有意识的深呼吸,学会调整呼吸振动频率,这样才能有效改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