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和一位相熟的姐姐谈论着公司职员的苦衷和不确定的未来。突然那位姐姐说:“你至少比我好一点。你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自己的梦想。我却什么都没有,只是为了钱而工作。”
在那一刻,我感觉一下子无话可说了。事后,我思考了很久。事实上,我也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我的梦想是什么时候可以写点儿搞笑的电影剧本,或者写点儿可以打动人心的文章之类(不切实际的)的东西,但是这样的东西通常并不被世人看作是梦想。梦想应该是具体的、现实的目标,几岁升到什么职位、几岁结婚、几岁生孩子……诸如此类的东西。但是在这只有出身好的人才能有梦想的世界上,我们该怎么办?
我在艺术大学就读了6年才完成学业。期间让我吃惊的事情之一是,随着一年年地过去,对艺术怀有梦想的穷学生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那些比较富裕的中产家庭,人们对“艺术生”的反应也越来越冷淡。“艺术?电影?你的运气还真不错。不过先解决一下明天的吃饭问题吧!”这是我2000年毕业时听到的最多的话语。
虽然很多人说“人穷志不穷”,但事实是“人穷志也穷”。不,贫穷的人怀有的梦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有钱的父亲或者母亲。除此之外的梦想,全都被归类为“妄想”。
作为二十几岁中的一员,我觉得现在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要冷漠。拜金女,即使国家灭亡也毫不相干的人,无脑的一代……大人们的这种轻蔑已经变成了习惯。我们之间也很少帮助对方,只是冷眼旁观。“她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工作,天天在家玩。我可千万别像她一样。”“她虽然已经工作了,但是那个破公司没什么前途。我再等等,一定能进个更好的公司。”“听说她的男朋友进了国有企业,平时成绩那么烂,算她撞大运了。”“啊?朋友的朋友谁谁谁被我想去的公司录取了?”
这种不仅不互相团结,反而相互打探、相互蔑视的行为,在网上群聊的时候达到了顶点。
我们不去构筑梦想,而是相互蔑视,都源于对“梦想”缺乏一个标准。不知开玩笑时说的“妈妈的好儿子”或者“妈妈的好女儿”算不算是标准。总而言之,我们对“梦想”有憧憬,却不知道“梦想”到底是什么。我虽然对此思考了很久,但是也仅限于“比现在好的东西”“某种好的东西”“反正不是这个”“我无法得到的东西”之类模糊的标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由自主地喜欢揭别人的短处。看着比自己更差的人,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心。
当然,高高站在顶上的,百分之三的妈妈的好女儿们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有问题的,就是我们这些不高也不低,正好处在中间,迷迷糊糊的孩子们。虽然成绩不至于差得考不上大学,但是没有实力上名牌大学;虽然家里不至于饿死,却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重要的是,本人也没有什么优秀的成绩或过人的才能……当然,如果能有做事情的热情的话,也能燃烧一下我们热血的青春。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因此我们无所事事,看上去让人觉得心寒。
梦也是要有余力才能做的。首先要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才会有想做事的想法。我们希望有一段彷徨的时间,让我们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让自己心跳的事情。但是我们已经不再是懵懂少年,知道在享受蹉跎岁月的同时,不能再给父母增加负担。
因为必须马上为糊口而奋斗,就像之前和我说话的那位姐姐一样,所有做梦的时间都转化成赚钱的时间。于是就变成了没有欲望的胆小之辈。
但这仅仅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吗?如果我们没有梦想的话,这个国家岂不是也成了没有梦想的国家了?舆论总是说我们已经成长为经济强国,股价又突破了哪条线,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是仍旧还在为吃饭操心吗?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只能在无法游戏人生的挫败感和不安感中做公务员的“梦”了,但那也不是真正的梦想。只不过是因为羡慕人家而造成的内心骚动,恐怕只有三分钟热度而已。由于不安,我们选择“安定”而非“热情”,更不用说什么使命感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于是我们就说,我们没有去寻找梦想的时间,害怕吃不饱饭,害怕不安定,害怕被淘汰,害怕陷入贫困……
但是吃不饱饭的人真的有那么多吗?事实上,吃饭是最基本的需求。当然也有身陷困境的贫民,但是我们中间没有一天吃不了两顿饭的人,不是吗?更多的人不是因为吃饭问题,而是因为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而痛苦,不是吗?我们所有的担心,其实是害怕比不上别人,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