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太平常了。天要下雨,人要尿尿,警察当然要抓小偷。
禹却忽然走了过去,紧紧抱着犯人大哭不已。所有人都大惑不解,公差更是如坠十里烟雾。如不是禹,公差真恨不得一脚把肠子给踹出来。
因为,你真耽误他赶路。
随从们一看禹越哭越悲伤,只好上来好言劝解。伯益却很识相,他知道禹现在需要有人向他问为什么以揭开谜底,便道:大人为何如此痛哭?
禹满面热泪仰天长叹道: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我奉命平治水土,调民安居,今尚有人犯法,岂不因我德行不足吗?帝舜一为共青团书记,则全国青少年犯罪绝迹,于此,我有何脸面复见帝舜?
马屁不着痕迹,拍了领导又哄抬自己,非圣贤,孰能为之?
4.2 接位
伯益回家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皋陶。皋陶笑笑,这些政治的小把戏怎能瞒得过他这根老油条。
他决定刁难下禹。不为什么,他只是有些不服气而已。或者说,咽不下这口气。
皋陶不一般,绝对不一般。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一年仅十九岁的川籍青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当场挥就六百余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其中就引典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对皋陶溢美之至。此文后被主考官定为天下第一。
这位青年叫苏轼。
这个主考官叫欧阳修。
这篇文章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收于《古文观止》。
不过,后来放榜时,因为暗箱运作,苏轼被屈为第二。
不过,这个典故是苏轼杜撰的。
真实情况是,皋陶的执政能力和苏轼的杜撰一样厉害。
所以,伟人制造的山寨一定是伟大的山寨,甚至和正版不辨真假。
不久,皋陶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
一天,舜单独召见了禹和皋陶,本只是想闲聊,没想到却聊得火星直冒。
舜先呵呵地问皋陶:爱卿执法威行天下,不知对朕有何谏议?
皋陶回道:以道行之,天下无事不成。
禹嘿嘿一笑,插嘴道:敢问皋陶先生,何为道?
皋陶等的就是禹的搭腔,便继续道:修身,任贤,明礼仪之纲序,即为道。
禹想了下,点点头。
皋陶继续道:简而言之,无外乎能知人,能安民。
禹忍不住赞道:甚妙。知人则野无贤士之遗,安民则国无流离之氓。此二者行,天下何为不治?
皋陶看了眼禹道:这只是纲领之法。若要知人,则主上必须礼贤下士,宽宏大量,不以一疵而绝弃,不以一功而过擢,如此则谄媚不行,小人匿迹,忠良济济一堂,国不待劳而治;若要安民,则主上必身先垂范,戒骄戒躁,不以奢靡而废农,不以恩怨而私刑,如此则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则何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