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先来谈谈“沪市”、“深市”那俩“孩子”的情况。
尽管有关中国股市的“投资”或“赌博”属性不是我这本书的主要议题——我在这里主要讨论通常所说的投资理念或交易策略,但转念一想,认清自己正在参与的市场的基本属性,其实是我们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你都不知道你所参与的市场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它的真正的矛盾与困境在哪里?你又如何能够采取相适应的恰当的对策呢?
就拿06、07年的那一番超级牛市来说吧,我清楚地记得,大盘都到了4000点了,还有人在说:“这也许是我们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暴富机会,再不抓住,这辈子可能就只有受穷了”。我闻听此言的第一个感觉是:“新来的”!我相信,市场在4000点以后还有盈利的机会,但是要把它跟“一生”、“暴富”之类的字眼联系起来,就有点夸张了。事实上,不少人就是在“5·30”之后才按捺不住冲进股市的,结果不言而喻,如果脱身晚了一点、到6124点的时候仍陶醉于长线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可能随后几年就难免感觉不爽了。现在回头来总结一下,为什么在6000点以上还有人相信股市“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为什么还会有人去憧憬10000点的美好未来?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没有认清中国股市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矛盾。所以,我要在这里说几句那俩“孩子”的事情。认清那俩“孩子”的秉性,对于每一个股民而言十分重要,因为那将决定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参与股票的买卖,就像我前面说过的,如果是走进赌场,就要拿出赌博的态度来——坐在牌桌旁边仍然惦记着自己是“投资者”,不仅很好笑,也相当的危险。
沪深股市自2006年10月到2008年10月,在两年时间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先是快速上升行情——上证指数从2006年10月的1700点开始启动,沿着一条陡峭的线路快速攀升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接着又是急速跌落行情——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下来,几乎没有反弹就直接跌到2008年10月的最低点1710点!正是以什么方式涨上去,又以什么方式跌回来,而且还进一步跌到起点的下方,比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来得还要猛烈,让人完全搞不明白在中国股市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来看看那个时期的价格图形。图2-1是上证指数十多年来的月线图。
图2-1
按照图2-1的比例,自股市诞生到2006年以前,上证指数显得是那么的“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整幅图形看起来相当怪异,就像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次激烈而短暂的喷射,然后又迅速恢复平静——莫非是“尼斯湖怪兽”在睡梦中突然打了个喷嚏?
对于这轮超级牛市的成因,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是因为绝大部分企业顺利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股市发展的一大顽症,从此中国股市将步入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大家如果回忆一下06年、07年间经济学家为此撰写的文章或发表的谈话,就能大致明白这被称为股市改革的“伟大成就”的重大意义。在那样的文章与说辞当中,股权分置改革被认为是扫清了我国股市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气势磅礴的行情在人们联想起“晴雨表”之类的概念之后被当作是足以证明其改革成效的证据。当时那种轰轰烈烈的场面让人想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年代。
多年以来,特别是那场股市大辩论之后,多数学者一直把上市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的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割裂状况,当作是股市乱象(就是那俩“孩子”的那些让“投资”先生感觉不像自己更像“赌博”先生的行为)的根源。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看未必。
显然,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自建立十多年以来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其重要性无庸置疑,但据我看,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打个比方,万里长征还没走到遵义呢。都知道,只有开完了遵义会议,革命才发生了转折、才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说白了,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一大顽症,但还没有触及导致各种主要病症的另一个根本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