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交与建筑 作者:(美)简·洛菲勒


使馆是特殊类型的建筑。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它们关乎国家的核心利益,负有特殊的功能和使命。使馆的形象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外交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使馆是重要的建筑。使馆的建造要满足外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保证人员和财产安全;使馆的建造代表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反映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其象征意义之巨大,远非一般类型建筑所及。

使馆又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建筑。它们远离国土,又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相去甚远,人们往往想不起它们的存在,即便是出国旅行,也很少有人会把使馆当作既定的游览目标。正因为如此,使馆往往成为神秘的建筑,它们的形象鲜为人知,它们的建造不被关注,它们的格局封闭严密,很少有人了解使馆是什么样子,普通百姓如此,绝大多数职业建筑师亦是如此。

基于上述几个原因,加上安全等特殊因素的制约,使得长久以来,针对使馆建筑的研究敏感而困难,对使馆建筑独有的外交内涵更鲜有著述,美国如此,中国亦是如此。本书是一部全面揭示美国使馆建设历程的专著,由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强悍活跃的国际形象,使得对其使馆建筑的解析非常令人期待。该书以外交为背景点评建筑,从建筑的角度解读外交,对各个时期代表性的美国使馆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进行了充分论述,对围绕使馆建筑的外交风云进行了回顾,为读者勾画了外交与建筑这两个领域的交集。

本书译者袁海滨是我院2002届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毕业生,他研究生期间的导师是我院名誉院长彭一刚院士。毕业后他进入外交部从事我国驻外使馆的建设管理工作,并在美国工作多年,参与了驻美使馆和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馆舍建设工作。建筑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加上使馆建设的亲身经历,相信他可以准确把握和充分展示原著的内涵。作为院长,很高兴看到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研究成果,也期待不断有更多校友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使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据我所知,许多校友曾经或正在参与中国使馆的设计工作(如崔愷主持设计的中国驻南非新使馆就刚刚落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的驻外使馆建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建筑师,特别是我们的校友,积极投身这项事业,提高中国使馆建筑的品质和影响力,同时希望中国使馆建筑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

张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