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种制度对小政党不利,加之选举区很小,也容易受到人为操纵。由于在每个小选举区只能产生一名当选者,因此其最大的缺陷在于这种选举方式容易产生大量死票,可能无法反映大多数选民的意见。所谓死票就是投向落选人的选票。例如,某人可能以30%的得票率当选,那么其他70%的选票就成为了死票。
比例代表制有助于弥补小选举区选举制度的这种不足。
日本将全国划分为北海道(定员8人)、东北(定员14人)、北关东(包括?玉县在内,定员20人)、东京都(定员17人)、南关东(山梨、神奈川和千叶三县,定员22人)、北陆信越(定员11人)、东海(定员21人)、近畿(定员29人)、中国(定员11人)、四国(定员6人)和九州(定员21人)等11个比例代表区。
各政党在每个比例代表区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名单,并给这些候选人事先排出优先顺序。当选者根据政党获得议席数并按照事先提交的名单分配议席。比如,A政党在甲比例代表区获得了3个议席,则排名该党在该比例代表区提交的名单中的前三位候选人当选。这种严格按照名单来决定当选人的方式被称为“约束名簿式”,而日本的参议院选举则采取“非约束名簿式”。
按比例向各政党分配议席,国际上有数种算法,日本采取一种被称为“汉狄方式”(d’Hondtsystem)的议席分配方式。其原理是将各政党在某个比例代表获得的选票总数分别除以1、2、3……,按照数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决定各党获得议席的数量。
为便于说明,在此以下列图表加以说明。现假设在某个比例代表区有A、B、C、D、E五个政党,共争夺10个议席,其得票数分别为30000票、20000票、9000票、6000票和3000票。将各党获得选票数量分别除以1、2、3……。见下表。
A党 30000票
党 20000票
C党 9000票
D党 6000票
E党 3000票
÷1 ① 30000 ② 20000 ⑥9000 ⑨6000 3000
÷2 ③ 15000 ④ 10000 4500 3000 1500
÷3 ⑤ 10000 ⑧6666 3000 2000 1000
÷4 ⑥ 7500 5000 2250 1500 750
÷5 ⑨6000 4000 1800 1200 600
÷6 5000 3333 1500 1000 500
获得议席
数量 5个议席 3个议席 1个议席 1个议席 0议席
在上表中分别出现了两个并列第4位和第9位。在实际的选举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样,按照各党得票总数除以1、2、3……的数值大小排序,A党就获得了5个议席,B党获得了3个议席,C党和D党各获得了1个议席,D党没有获得议席。
因此,当A党的某位候选人同时在小选举区和比例代表区参选,即使在小选举区的选举区落选,也有可能通过比例代表区当选实现“复活当选”。不过,即使这位候选人在A党向某个比例代表区提交的名单中排序靠前,也不一定能够当选。这是因为根据比例代表选举制度的规定,如果这位候选人在小选举区获得的有效选票少于10%时,他就会自动被从比例代表的名单中删除,失去当选机会。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取决于候选人在小选举区的竞选得票情况,当然在小选举区,由于只有一名候选人当选,因此得票第一的自然当选,得票第二的落选人获得的票数可能相当于得票第一的当选人得票的98%。98%就是这位落选人的“惜败率”。一个比例代表大区内包含着很多小选举区,因此,惜败率也成为决定在比例代表区能否当选的一个决定因素。其规则是按照惜败率高低进行排序,确定当选人。
原福田康夫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自民党原干事长武部勤和中川秀直、原麻生太郎内阁消费者大臣野田圣子等都是在小选举区落选以后在比例代表区实现“复活当选”的。
日本的选举制度在二战后几经改革,其本意是为了更好地反映民意、实现政治稳定,但也不可否认有执政党通过制度改革以期更加有利于保持其执政地位、削弱对手、排挤小党的意图。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想不到引进小选举区制度后,最后导致各主要政党的议席数大起大落,2005年的“邮政选举”使自民党获得压倒性胜利,而2009年大选又使天平大大地倾向了民主党,导致自民党惨败下野。由此,日本不少政治家和学者认为,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应当恢复过去的中选举区制度。但是,一项选举制度一旦实施,要再次改变又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