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辜鸿铭有许多被时人视为怪异的言行,由于他不合中国礼道,留下了很多奇闻逸事,使得后人只关注他顽固的表面,流于诟病和嘲弄,却没有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文化活动及思想进行深入了解,以致将辜鸿铭当成了顽固小丑。这是不客观的。
辜鸿铭实际出生于马来亚,《晨报》记者对他出生地报道有误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并不了解。他10岁时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去苏格兰,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槟榔屿的英国王子中心学校学习了三年,主要学习英语。在欧洲11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他27岁之前,中国话都说不好。1885年正式归国后,才开始闭门钻研中国语文。在香港学习时期,因为中文经典太过艰涩,他还经常读西方的汉学著作来帮助理解。到张之洞幕府做了“洋文书”后,汉文基础仍是很差,根本谈不上理解儒家经典,曾遍请那些和他同事的翰林、进士教他汉文。由于不懂师道之礼,遭到拒绝,无奈只好自己买了本日本人写的《官话指南》,作为汉文读本。但苦恼的是不会查中文字典,遇到生字,还是没办法。最后还是张之洞看不过去,指导他系统阅读儒家经典,钻研六经子史(他把《康熙字典》作为初学的课本,因此后来所识汉字比一般人还多)。
由于自小生活在西方,辜的思维方式具有典型的西方特征。现在对于那些生在海外,长着中国人面孔,但受中文教育不多、思维西式的人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香蕉人”,黄皮其外,白瓤其内。可以说,辜鸿铭就是民国时期的第一个“香蕉人”。
辜鸿铭刚回国时不习惯中国礼俗,仍以西人的坦率习惯行事,我行我素,睥睨一切,对自己看不起的人,不管是谁,照骂不误。他的同事和上级都评价他“为人荒谬绝伦”。
他骂袁世凯“小人办外事”、“寡廉鲜耻无气义”。全国上下为慈禧祝万寿之时,他却口占顺口溜讥讽慈禧太后“天子万年,百姓遭殃”。连他一向服膺的张之洞他也敢批评其“太功利”。
可见,从文化思想特征上来看,辜鸿铭不能算做中国人。但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放弃在英国殖民政府的前程,回到苦难的中国?为什么会比中国人更坚持中国传统文明呢?为什么在国际上“黄祸论”盛行之时反而在西方大力宣扬“中国文明优越论”?为什么在国内崇尚西学、废除帝制、提倡共和之时反其道大力鼓吹君主体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