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帮张之洞策划湖北新政

国学大师之死 作者:同道


一种信念的确立总是需要过程的。辜鸿铭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从向往到“道固在是,无待旁求”,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他思想的变化,大致可以看出有三个阶段。一、洋务运动后期,经过在张之洞幕府12年的学习,1897年辜鸿铭作《上湖广总督张书》,表明对儒教归服并公开反对仿效西体西政等,但当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汉学家的批评和对来华传教士的谴责上;二、1909年张之洞去世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内对于洋务运动中所奉行“中学为体”的质疑使辜鸿铭对于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信心产生过短暂的动摇;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世界对于自身的反思和对东方文明的推重再度坚定了辜鸿铭服膺儒家道统的决心,这个时期,他信心满满地大谈儒家文化优越论,公开宣称只有儒家文明可以拯救西方。

张之洞是继曾国藩、左宗棠之后的晚清洋务派重臣。在督战中法战争时,起用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声名鹊起。他为政务实,讲求致用,对于儒学纲常具有坚强的信念,幕府里始终聚集着不少旧式保守文人学者。像最早明确攻驳康有为“今文经学”和较系统抵斥西方基督教的朱一新,反对戊戌维新的顽固遗老梁鼎芬,号称旧学问第一、民初孔教会和复辟派的头面人物沈曾植以及罗振玉、梁敦彦等等。辜即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待了20年,直到1905年经张之洞推荐就任黄浦江治局督办时才离开这个“圈子”。

辜鸿铭刚开始对于洋务运动并不反对。他订阅上百种世界各国报刊,借资浏览,遇到外国有什么新发明或者新鲜事,都会解释给张之洞听,以帮助他决策,而张之洞每次“辄危坐安乐椅中倾听不倦”。文史学家王森然在《辜鸿铭先生评传》中说:“所有湖北新政策画,一切事宜,胥由(辜)先生建议,梁(鼎芬)从旁赞助,文襄立予施行,故当时湖北气象灿然一新,为各省冠,先生之力也。”

他协助张之洞创办名闻全球的汉阳铁厂和兵工厂等洋务,为湖北新政立下汗马功劳。张之洞曾说:“辜先生经纶满腹,的确是杰出之才。”

甲午战败,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以康有为为首的士子学人呼吁变法图存,认为只引进技术而不改变旧体制是不能救国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维新思潮,辜鸿铭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意识骤然强烈,开始“独静谧,言必则古昔,称先王,或为谐语以讽世”。当张之洞让他筹办一个译介西学西政的报纸时,他断然拒绝,说:“虽上谕来,我亦不译。”

事后,他专门拟就《上湖广总督张书》,文中大讲儒教尊王之旨、义利之辨、忠恕之道,备陈西学西政之失,认为“以欧美的学说,变更中国的政制,这是乱中国有余,救中国不足”。

1898年初,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随后,张之洞抛出《劝学篇》,提出“二元论”办法,即作为个体,中国人必须坚持并严格地按照儒家原则办事;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却必须抛弃儒家原则,采取现代欧洲新学的理想。但康、梁却直接提出中国必须由专制政体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辜鸿铭因此对康有为极端鄙视,认为他是亡国妖孽。

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辜鸿铭英译《论语》出版。从戊戌变法以后,他就没有停止过对康有为的攻讦,他认为,“康梁一出,几欲使我中国数千年来声明文物扫地净尽。”1913年,康有为、陈焕章成立孔教会,在国内影响比较大,辜鸿铭的好朋友梁鼎芬、旧同事沈曾植都是主要会员。孔教会政治上反对共和、主张复辟,思想上鼓吹孔教为国教,与辜鸿铭的思想颇为近似,但辜却拒不参加,还大骂“陈焕章应读做陈混仗”,又骂以圣人自居的康有为没有资格拜孔子。并作顺口溜:“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孔会拜孔子,孔子要上吊。”可见他对康有为这个“乱国肇事者”的痛恨。

1901年,《辛丑和约》签订,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达到顶点,加上国内义和团起义,使得清王朝四面楚歌。辜鸿铭开始为慈禧太后辩护,他将义和团运动以来,陆陆续续在《日本邮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英文系列政论结集成《尊王篇——一个中国人对义和团运动和欧洲文明的看法》出版,他认为当前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问题在于,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之所以看不起中国人,是因为西方人大多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所以不能了解胜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儒家道德文明。

1909年,辜鸿铭心目中的中国最后一位“论道儒臣”张之洞病逝,他非常伤心。早在两年前(1907年左右),辜最后一次见到张时,张曾向他表示过对中国未来的绝望。辜在为纪念张而作的《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中哀伤地写道:“现在战局还未明了,我们的头却死了!”之后的一段时间,辜对于反对西方文明、固守传统文化斗争的前景非常忧虑。“我们艰苦奋斗了三十年,可现在我们的事业几乎失败了。我们中有些人背叛了我们的事业,许多人投降了,所有的人被分散到四面八方。”“我现在孤独一人……不得不彷徨徘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