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尼克松访华(1)

美国衰落 作者:马耀邦


 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在250名美国记者的陪伴下,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其包括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和国务卿罗杰斯在内的随行人员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和12名中国外交部官员前来迎接。然而,双方没有发表讲话,欢迎仪式也在数分钟内草草结束,几乎看不到中国通常为欢迎国家首脑而精心准备的欢迎礼仪。事实上,“在访问开始阶段,没有比尼克松夫妇更受冷遇的访问者了”。1

在检阅仪仗队后,美国总统和中国总理进入了驶往北京的豪华轿车。轿车穿过宽阔的林荫大道,然后经过北京的市中心天安门广场,最后抵达美丽优雅的钓鱼台国宾馆--即专门为国家首脑准备的下榻宾馆。在驶往北京的途中,通常热闹繁忙的街道异常冷清,好像所有人在进行抗议,不愿理睬美国总统。1尼克松在他的主卧室安顿下来几小时后,周恩来进入房间,陪同他前往中南海毛泽东的书房,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基辛格和一位笔记员。

毛泽东的书房摆满了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许多书已经打开,堆在地上和桌子上”。2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和毛泽东的举止给美国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所描绘的那样:“毛泽东就站在那里,周围都是书,他在中国人当中身材是高大魁梧的。他微笑着注视来客,眼光锐利而微带嘲讽,他的整个神态似乎在发出警告说,他是识透人的弱点和虚伪的专家,想要欺骗他是徒劳的。或许除了戴高乐以外,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这样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2

在短暂的握手后,尼克松提到,他曾经拜读过毛泽东的诗词和演说稿,并且早就知道他是专业的哲学家。基辛格插话说,他在哈佛教书时曾经指定学生研读《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回答说:“我那些文章不算什么。我写的东西不足为训。”

然后,尼克松奉承说:“主席的文章推动了中国,改变了世界。”2

毛泽东则谦虚地回答说:“我没那个本事去改变世界。我能改变的只是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

然后,谈话转向了中美关系。毛泽东坦承,过去20年里他曾经阻止对美国的开放,因为中国在尼克松当选总统后拒绝了美国一切友好的姿态。毛泽东认为,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像台湾这样的重大问题,但是直到现在高峰会谈的时机和氛围还不成熟。2

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举行晚宴欢迎尼克松。晚宴非常丰盛,喝的是茅台酒。中国的军乐队“轮番演奏中国的革命歌曲和美国的乡村音乐”,例如“牧场之家”。1第二天,尼克松给国务卿罗杰斯写了个条子,指示他考察一下中国未来的领导人,因为毛泽东和周恩来可能很快就会去世,并且美国需要同哪些人培养对美友好的关系。2因此,我们不得不钦佩尼克松的胆大妄为和积极进取,就是使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寻找“合适的”人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和听从他的指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总统甚至在他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第一次国务访问中,就试图寻找未来的“代理人”或“合作者”。

同样让人钦佩的是,作为一名冷战斗士、“赤色分子迫害者”和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尼克松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改变对中国的看法。正是在1967年上半年访问远东回国后,他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越南战争后的亚洲》的文章。他在文章宣称,美国“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尼克松坚决拒绝了同苏联结成反华联盟的想法。3

在经过22年对中国的遏制、敌视、核讹诈和代理人战争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美国具有战略远见的决策者最终认识到,美国完全高估了自己对中国的影响力,并且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是明智之举。对尼克松来说,中国是一个拥有将近世界1/4人口的新兴核大国,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解决世界的问题和体面撤出越南将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因此,体面地撤出越南和1972年总统大选的希望给尼克松带来访问中国的动力和迫切性,因为他希望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将有助于结束东南亚的冲突。

就这个目标而言,尼克松总统的确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为“从2月21日到28日,他会免费地上电视和广播,时间比任何总统候选人所梦想的还要多,更不用说付费了。这一周要成为'世界上最精彩的电视节目',并且尼克松决心尽可能从中榨取选举的好处。1972年的大选始于尼克松在北京机场走出”空军一号“的那一刻。他整日整夜都穿着电视服装……没有哪一位总统候选人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日常的竞选--紫禁城、故宫、颐和园、长城和十三陵。”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