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亚航空战略图

荣氏真相 作者:尹锋


中信香港参股国泰航空,使国泰航空既有英资背景,又有中资背景,对国泰航空的竞争对手港龙航空造成巨大的压力。

港龙航空公司是1985年4月成立的一家新公司,它是港澳国际投资公司主席、毛纺大王曹光彪发起的。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曹光彪于第二年成立了港龙航空,旨在打破长期以来外国对香港航空业的垄断,并且将矛头直指英资的国泰航空。为此,他召集31个港澳商人,共同出资建立了以“香港本地人”号称的航空公司。

港龙航空的出现打破了国泰的市场垄断地位,为了打压港龙,国泰借助港英政府的势力,颁布不公平的航空政策“一条航线只准一家航空公司经营”,使港龙无法开拓新的航线。港龙也不甘落后,曹光彪邀请香港船业大亨包玉刚购入港龙30%股份,出任董事局主席,曹光彪任副主席。包玉刚的加入,使港龙实力大增。

1986年,港龙成立第二年,国泰宣布上市,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实力击垮港龙。同时,国泰在香港市场融资,意在洗清英资背景,使国泰也成为“本土企业”。

在国泰、港英政府和中信香港的联合围剿下,港龙航空终于扛不住压力,出现巨额亏损。荣智健一直在默默关注港龙和国泰的争斗,其实他早就萌生了收购港龙的念头,但苦于时机不成熟。

1989年11月4日,包玉刚终于支撑不住,宣布出售所持港龙航空的全部股权。

荣智健的机会终于来了,中信香港立马宣布:“收购港龙股票。”不过,令荣智健没有想到的是,太古洋行也立马宣布追随荣智健,收购港龙航空股份。

港龙航空众股东因为包玉刚的撤退,正处于惶恐之中,中信香港和太古洋行联手收购正中他们的下怀。12月,港澳国际将所持26.6%的港龙股份出售给中信香港。

1990年1月,港龙航空又新发2亿股新股,由太古和国泰航空斥资3.43亿港元认购,占扩大股本的35%,其中国泰占30%,中信香港的持股量升至38%。

接着,港龙和国泰签署管理服务协议,由国泰负责提名港龙的主要管理人员,并提供技术和行政管理上的服务。

荣智健并不满足与太古分享第一大股东的位置,随后,他又以5亿港元收购港龙46.3%的股权,使其持股总比率达到65%以上,成为港龙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

至此,荣智健既是国泰航空第三大股东,又是港龙航空第一大股东,如何使两家航空公司形成良性互动成为荣智健的工作重点。荣智健完成收购后,紧接着开始对港龙和国泰进行股权和业务重组,中信香港将港龙航空14%的股权,即8000万股转让给太古集团,自持51%,太古集团又将4000万股转让给国泰航空,港龙成为国泰的子公司。

同时,中信香港将港龙的业务委托给国泰管理,增添的飞机由国泰租赁,国泰停飞原飞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陆航线,出让给港龙。

中信香港控股后,港龙两个月便奇迹般地转亏为盈,1990年,港龙盈利1100万港元。国泰和港龙之间长达五六年的斗争到此得到化解,而最后的大赢家无疑是荣智健带领的中信香港。到1996年,港龙盈利超过10亿港元,七年间盈利升了几十倍。

1995年以后,荣智健开始不断增持国泰航空股份,减持港龙航空股份。至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中信泰富所持国泰航空股份由12.5%上升至25%,而港龙航空的股份则由65%减持到28.49%。

在荣智健心目中港龙和国泰孰轻孰重,至此已见分晓。截至2002年,中信泰富在国泰航空的收益上升了5倍,而港龙航空较2001年仅增长60%,其中缘故不言自明。

两家公司和睦相处的局面仅维持了四五年时间,利益的驱动诱惑使两家公司再度走向对立。

2003年开始,国泰航空还是撕毁当初与港龙航空达成的协议,重新争夺内地航线。3月21日,国泰航空向香港空远管理局申请发给国泰航空香港至北京、上海和厦门三条国内航线的经营牌照。此时,港龙已经拥有18条飞往内地的航线,其中国泰提出分享的3条航线是其盈利能力最好的。

港龙航空在得悉国泰航空的申请后,入禀香港最高法院,引用2000年2月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签订的《内地和香港航空运输安排》中的“一公司一条线”的条款,提出强烈抗议。港龙还引用基本法第131条“提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往返航班,需由中央政府以及特区政府磋商安排”,以此质疑空运管理局作为国泰航空公司申请机构的合法性。

太古洋行、国泰航空和中信泰富组成的利益集团与国航集团、中航兴业、港龙航空以及内地航空公司组成的利益集团形成激烈对抗。最终,凭借荣智健个人的强大政治公关能力,国泰航空于2003年底获得了香港至北京、上海和厦门三条航线的空运牌照。

国泰入主内地航线后,对港龙打击巨大。根据港龙财务总监韦景辉计算,国泰加入北京、上海和厦门三地客运市场后,港龙每年将蒙受5.5亿港元营运亏损,对于整个公司而言,总运营亏损达6亿港元。

港龙的这点损失不在荣智健的眼中,因为他已为中信泰富的航空业务规划了更大的目标,让国泰重夺国内航线,是其计划的一部分,荣智健计划打造涵盖东亚航空版图的大航空战略。客运和货运两个市场,他都要占领,这就需要培植公司最具竞争力的工具。在客运市场上,他选择了国泰航空;在货运市场,他选择与中国国际航空集团合资组建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总投资35亿元,注册资金22亿元,其中中国国航占51%,中信泰富占25%,首都机场占24%。

荣智健的计划获得了来自中信集团王军的支持。王军对外表示:“中信泰富未来的主营业务仍然是电力和基础设施,但集团将全力支持中信泰富参股国内各大航空集团,母公司会把与国内航空集团如东航、南航等合作及洽谈入股的事宜全部交由中信泰富去做。”

凭借中资背景、集团支持以及英资支持,荣智健的东亚航空战略逐步得到贯彻实施,在他的撮合下,国泰航空和中国国航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关系,一如当年,荣智健撮合国泰航空和港龙航空联合一样。

2004年上半年,太古集团再次购入国泰航空1608万股股份,对其持股量增至46.5%。同年12月,中国国航赴港上市后,根据双方之前签订的策略性配售协议,太古控股的国泰航空以战略合作的姿态斥资近27亿港元,收购中国国航9.9%的股权。

同时,国泰航空持有港龙航空17.79%的股权,中信泰富持有国泰航空25.74%的股权、持有港龙航空28.5%的股权,持有中航货运25%的股权;中国国航旗下中航兴业持有港龙航空43.29%的股份。2005年,中国国航与太古集团进行谈判,拟收购国泰航空持有的港龙航空股权。

基于同一大股东背景,港龙航空于2004年2月与中国国航就成都、重庆、大连及天津航线签署了代码共享协议。到2004年6月底,港龙经营的客运服务遍及亚洲29个航点,其中20个位于内地,同时全货机服务遍及亚洲、中东及欧洲8个航点。

荣智健的中信泰富航空资产包里,在香港有港龙航空作为旗舰,在内地有中国国航作为旗舰,通过不间断的资本腾挪,荣智健实现了其大航空的战略计划,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财技相当了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