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幼儿园,15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为孩子举办两个庆祝节日的活动——“六一”的亲子运动会和“圣诞”的亲子嘉年华,以此让父母与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在一起”的愉悦。我们一直坚持着“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每个孩子都有奖品和礼物”的原则,摒弃了“奖罚与比较”。
又是“六一”,我的办公室照例被征用做了领奖室,它被布置得格外温馨,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上午10点,办公室前已经排起了小小的长队,孩子们自己挑选奖品,拿到奖品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父母分享。
小小的礼物,对他们来说,有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重要。马上打开,马上触摸和探索,这就是孩子,他们与自己内在的需求紧紧地在一起,他们活在当下。
“妈妈,妈妈,快一点,不要打了!”循声望去,是3岁的安琪儿,只见她一手拎着早晨我们发给每个孩子的相框,另一手拉着妈妈的手,这只手里还拿着自己的领奖票。妈妈正在打电话,安琪儿使劲往前拽着妈妈,妈妈的身体却微微向后趔着。看上去,妈妈和孩子身体的力量正好相反。
队伍越来越长,安琪儿更着急了,一个劲儿地喊着妈妈。但妈妈此刻却全神贯注地打电话,对孩子的感受浑然不觉。
我走上前去,快要靠近安琪儿时,安琪儿马上大叫起来:“我不愿意,我要妈妈,你走开!”看来她很清楚我的动机。
妈妈停下来,但电话依旧没有结束,情绪似乎显得很激动,丝毫没有察觉到我和安琪儿之间的事情。我只好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妈妈。
安琪儿一会儿拉妈妈,一会儿推妈妈。妈妈的身体在推搡中趔趄着,眼神似乎在说“你等一下行不行”。安琪儿无奈,只能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等待妈妈。
显然妈妈的电话内容很长,而且好像和对方的谈话有些争执,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着很多小朋友都拿上了礼物,安琪儿更加焦急了。突然,她转身使劲推了妈妈一下。由于用力过猛,自己手中的相框“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
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包括安琪儿和妈妈。有三秒钟的沉寂,孩子们都本能地靠向了自己的父母。安琪儿也吓坏了,望着妈妈,眼睛里充满了惊恐。
妈妈似乎并不懂得安慰孩子,她自己的情绪也忍不住爆发了:“让你等等,你就是不等,看,拉,拉,这下打碎了吧!我说了,打完电话就去,你怎么不听话呀!真是烦死我了!”说着,一下摔开了孩子的手,独自走开。
安琪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委屈再也无法压抑。她终于挣脱我扑向妈妈,但此刻的妈妈也被情绪所困扰,依旧不停地抱怨着。
妈妈的愤怒与孩子的绝望,就如同一起进入到了一种“孩童”的情绪世界,但同时,又在两个不同的频道中背道而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