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接触次数比接触时间更决定人际关系
假设你要接近一位小姐,并让她接纳你,给你一小时时间,至于如何分配这一小时可完全由自己决定,你会如何使用这段时间?时间的分配对结果是否有影响?我们假定有A、B两个竞争者,A将一小时分成4次,一次与她见面15分钟;而B则集中使用一小时,即仅见面一次。在此有一先决条件,他们两人追求方法与说法都一样,那么,你认为A与B两人,哪个更能获得那位小姐的好感?
当然A采取分散法还必须考虑到分散间隔的问题,但据一般的情形来说,A的分散法比B的集中法成功率较高。这些学习理论中,学习较多熟悉的内容时,反复间隔较短的集中法,不如反复间隔较长的分散法的熟习度高。因为持续地学习,容易使学习者厌恶与感觉迟钝,失去每次接触时的新鲜感;相对地,分散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做适当休息,所以每次接触都觉得很新鲜。虽然,学习理论与人际关系的构造不尽相同,但从厌恶、感觉的迟钝、接触的新鲜感等方面来看,无论对象是人或物,结果都大致相同。
总之,无论对象是人或物,接触次数较多者,比连续接触者习惯与亲密程度要高。比方说,本来不怎么喜欢古典音乐的人,若是让他慢慢地接触,自然会产生亲密感而喜欢上它;但如一开始就连续一小时,甚至两小时地让他听,就会令人感到厌倦,使得原本就不喜欢的态度更加恶化。
有一位先生经常谈起他的“10元说服女人的方法”。他说,每天在同一时间打一通电话给对方,如此重复10次之后,可使最初对你抱有敌意的女性,从此改变态度。其实他的成功秘诀,并不是一次打10元的集中法,而是重复10次的分散法。
8.人在被迫的情况下,精神或肉体都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能力一位作家曾写过这样的体验:当他情绪陷入低潮而无法下笔时,或是接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毫无干劲去完成时,就将自己身边所有的钱都花光,使自己处于困窘中。直到截稿日的前几天,他面临着写与不写的抉择,如果还是不能完成,那么,生活就会陷入危机状态。此时的他,会突然产生一股力量,发挥难以想象的集中力,出现惊人的灵感。而且,在此情况下的成果,可能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
姑且不论是否能达到他所说的境界,相信谁都有一两次类似的经验。其实,每一个人若被逼到危险的状态下,会不可思议地做到。平时无法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接近死亡的境地时,可以发挥出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超能力,如耐力、直觉力等。在此,我们并非对所谓的念力与感应力作全面的肯定,不过,让自己拥有平时以为是超能力的能力,并非不可能之事。
的确,我们应明确认识此点,即使处于极端的困境,也不应自暴自弃或轻易放弃,只要凡事尽力而为,相信最初以为无法克服的困难,都可一一解决。
9.高密度的群体中,人的被暗示性会提高
日本曾有一个车站,因电车误点而使群众在愤怒的情况下,冲进站长室,并对站长及职员们动粗。参加这次暴动的人,都是平凡的上班族,很少有粗暴的行为。
当然,如果当时等车的人不多的话,就不可能造成这次骚动。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平常不可能从事的行为,会受群体力量的影响,失去个人冷静的判断力与批判力,附和群众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