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孩子、省心的学生
2002年9月,我到北京读研。北北的爸爸做工程管理,大多时间不着家,家中的一切从来不能指望他的。我把4岁半的孩子和家都一并交给了我的父母。
在北师大的3年,我每年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算起来只有两个假期,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平时回那么几趟家,也呆不了几天。整整3年的时间,我这个当妈妈的为了自己的所谓追求,把孩子撂给了姥姥姥爷。虽然孩子懂事,从来没有为此哭闹,但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一点,依旧感到揪心的愧疚。记得第一年冬天我回家看孩子,回北京的那天晚上,要跟孩子告别的时候,我手里拿着火车票满家走来走去、坐卧不宁。北北靠在床边,上半身支在床上翻着画书,眼睛并不看我,却已经明白了我的情绪:“妈妈你走吧,我没事的。”我在床边蹲下,说:“妈妈真不舍得走。”他立刻转过头,高兴地说:“那就不走啦。”
平时见不到孩子,没法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我就想了个办法,给孩子写信。虽然我们都没有刻意地教他认字,但是他平时留心、好学,通过看画书、看电视、看广告牌、看菜单、看报纸,到5岁的时候,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已经没有问题了。所以,我给他写的信,寄到幼儿园,老师交给他以后,他都是自己就能拆开看。这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又好奇、又羡慕,他为此也感到很自豪。
我的父母都算是有点文化、通情达理的人,对待孩子也比较有原则,不溺爱。不过,他们毕竟有些观念比较陈旧,对孩子心理的把握更是欠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每次我从北京回家,他们总要跟我唠叨半天。有一次,我刚进门,就听姥姥和姥爷在喝斥孩子。原来,乐乐的爸爸给孩子们买了一个小跷跷板,踩到上面如果能保持好平衡的话,就不会掉下来。一开始,北北和乐乐都很有兴致,踩了一会,乐乐先学会了,能在上面保持平衡了,边踩边跳。北北却仍然不会,就坚决不学了。姥姥姥爷认为,你不会,怎么还不赶紧学呢?太没有上进心了。但越是劝越是逼,北北就越是不干。我一听,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示意父母不要继续拿这个说事儿,越说越僵,现在需要大事化小,模糊处理。于是,大家就一起吃饭,把踩跷跷板的事儿先搁下了。
吃完饭,我装作不经意地走到跷跷板旁边,说:“这小玩意儿有意思,我来试试。”我踩上去,一下就踩了空,说:“原来还真还挺难学的呢。”我知道北北在远处看着我。我又踩了几次,还是不成功。我念叨:“我就不信,多踩几次,我还能学不会!”北北看我有点狼狈,觉得好玩,凑了过来。我心想,哼哼,我就是踩给你看的。我赶紧说:“北北,过来跟妈妈一起踩,我就不信咱俩治服不了它。” 北北上钩了,兴致勃勃地跟我轮番踩,终于可以保持平衡了。而我呢,还是没有学会,我趁机表扬北北比妈妈聪明多了。这倒不用装,我是真的还没学会,嘿嘿。于是,北北开始指导我了。
原来,有些事情学得慢点并不耻辱,连妈妈也有学不会的时候呢。多学几次不就会了吗?
这就是我想通过这件事情给北北灌输的意识。不需要直接说教,整个过程就是对他的教育,他会有体会的。
还有一次,也是我一进家门,就听见姥姥姥爷在气急败坏地审问孩子。原来,北北将好几条红领巾都拿到了学校,却没有带回家。问他红领巾哪儿去了,一开始他支支吾吾不说。问了半天,他说借给同学了。姥姥姥爷认为他是在撒谎,继续责问,他就不说话了。
为什么一定认为孩子在撒谎呢?吃完晚饭,我把北北叫到了我的卧室,关上门,不让姥姥姥爷参与。
我说:“北北能跟妈妈好好说说怎么回事吗?姥姥姥爷说的,妈妈听得糊里糊涂的,你给我说说吧。”
我发现,6岁的北北不象小时候那么活泼了,倒有点少年老成的意思,可能是跟着姥姥姥爷过了几年,姥姥正好更年期综合症比较厉害,孩子会受些影响吧。当妈妈的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肯定是不好的。
北北小心翼翼地说:“能。”但是并不赶紧说个原委。
我只好继续引导:“你带了好几条红领巾到学校,借给同学了,是吗?”
北北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