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把人能作为资源如此好人(2)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 作者:蒋智敏


但是,“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把人当成资源既是对社会的反动,也是对人性的抹杀。

在人类社会,只要按照社会属性分析他是“人”,你把他当成人他是人,你把他当成资源他依然是人。当我们以人的分属性(比如资源属性)取代人的社会属性的时候,“人”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变。如果这个世界的主宰不是人而是牲畜,那么,在这种社会里把人类当成资源就顺理成章,就像人类对待牲畜资源一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美国,它是“经济原教旨主义”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原教旨主义者的眼中,人在经济面前仅仅是资源而已。自从“Human Resource”翻译成“人力资源”引进中国以来,由于一些人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人与人的资源属性的关系,不管是学术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陷入首鼠两端的误区。■强调“人”的时候就否定人的资源属性,强调资源属性的时候又把“人”当成了资源。

让人困惑的描述

有专家这样描述: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人力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又是人类社会的结果。(《管理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赵丽芬主编)案例分析:人类社会的主体只能是“人”,“资源”怎么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活动结果只能是为了“人”,“资源”怎么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混淆了“人”与“人的资源属性”。不难看出,在作者的认识中,人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就是人。

三、人力,不是资源

中文中的“人力”有两种含义,一是“人”,即劳动力;二是“人的力”,即Human Force。

按第一种含义,走入把“人”当成资源的误区。按第二种含义,“人的力”并不具备“资源”应有的特性,它是人能这种资源释放做功的中间环节。

比如:人们把“电力”当成资源,但“电力”的含义是“电”,并不是“电的力”。电是资源,“电的力”是电这种能量资源释放的产物,不是资源。因此,人们买卖电是以电能为计算依据而非“电的力”。不同单位、不同用途,等量的电能并不能获得等量的“电的力”。

四、人能的本质是资源

人之所以活着,全靠不断开发、利用自身的人能――智能、技能、体能。当个体体能为零的时候,个体就成了尸体;当智能为零或趋近于零的时候,人就成了“植物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人生,就是“以能为己”的一个过程!用自身的智能、技能、体能,为各种需要服务――精神和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人能自始至终是“资源”。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有收获,不付出自己的人能资源,就不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便是“望梅止渴”,也需要付出智能去想象、付出体能去调动唾液,即使是用社会所不容的坑蒙拐骗、杀人越货等恶毒手段来满足需要,也同样要付出智能、技能、体能。

五、只有把人能作为资源,才能真正“以人为本”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资源”或“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都与“以人为本”格格不入。一旦把人或人力当成“资源”,以人为本――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自相矛盾。员工的质疑

某生产线员工因为路上堵车而迟到,工厂因此而扣了他的工资。员工不服,找主管理论:“公司大张旗鼓地讲以人为本,迟到不是我造成的,扣工资能体现你们说的以人为本吗?你们根本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主管很气愤:“你迟到十多分钟,生产线就延迟了十多分钟开工,扣你那点工资能弥补吗?我没把全部损失算在你头上,就已经很以人为本了,你居然还有意见。”案例分析:员工迟到,其人能并没有被利用,当然不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因为迟到影响组织做功,自然该追究责任,这本身就属于“以人为本”的内涵。

当我们把人能从人身上抽象出来以后,在遵循人能资源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既便于理解,也便于操作,可有效避免认知上的混乱和误解。可以这样讲:只有把人能作为资源并遵循人能资源自身规律,“以人为本”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中找到正解!那么,人能与人能资源的定义是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