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恋的效用(1)

爱情婚姻经济学 作者:刘正山


要找清纯的爱情,只能去校园。社会上的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们的爱情,即使会产生一些浪漫的波澜,也不过是平静湖水上泛起的微波。

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

爱你你轻声说我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

那个永恒的夜晚十七岁仲夏你吻我的那个夜晚

让我往后的时光每当有感叹总想起当天的星光

……

这首歌,名叫《后来》,演唱者刘若英。在这首歌中,刘若英用她感性的嗓音缓缓地诉说了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

据说,这首歌对刘若英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她曾公开表示:“有时候会唱到我觉得好像把心唱到我的嘴边,快吐出来的感觉,我不能说声嘶力竭,但是我的确觉得在唱的时候,有着唱其他歌很少有的心痛。”

或许这首歌唱出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因而被广为传唱。

不过,如此美妙或者说清纯的爱情,似乎只能存在于校园之中。学校里,情人们出双入对,爱得死去活来;社会上,很少有人将爱情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件(琼瑶小说中描绘的绝美爱恋,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的解释是,学生没有生产活动,时间成本相对低,所以他们的爱情相对为时间密集型;社会上的人们,由于工作的繁忙及时间直接跟金钱挂钩,他们的爱情显示为精细化活动。贝克尔的解释,似乎是说,社会中人的时间紧张,因而其投入爱情中的时间较少;学生的时间充裕,从而投入到爱情中的时间较多。但这种观点并不能解释二者爱情观的差异。如果以投入爱情的时间计,恐怕没有几位学生能比得上情场老手或者一些纨绔子弟。学生虽然没有生产活动,但他们有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活动,他们可投入到爱情中的时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充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