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伍氏家族溯源(9)

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的财富人生 作者:贺痴


所谓的“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实际上只是一个统称,并非一直是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聪明务实的行商牢牢抓住了这个难得的“皇家恩典”,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商业历史,并且使这个城市和它所代表的国家的商业文明远播天下。

为何十三行会于清康熙年间兴起呢?从堪舆学的角度分析,“富贵贫贱在水神,水是山家血脉精”,“水口”在南、西南、东南等的地理环境,在“上元”时期有利于发展经济,“水口”在北、西北、东北等的地理环境,在“下元”时期有利于发展经济。十三行的水口在南、西南、东南三个方位,所以十三行在“上元”发展迅速。

而十三行真正走上世界贸易舞台则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这一年乾隆断然决定:从京城到沿海各省,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随后又陆续制订各种严格的几乎是苛刻的措施,以限制地方政府、海关官员与外国人直接接触。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应该指出:“闭关自守”不单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同样是封建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当国家比较强盛、政府和人民的矛盾比较缓和时,封建统治者对周围国家也可以采取比较开放、比较宽容的态度。如汉唐盛世,中外交往频繁,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得以交流。(选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那么,当时正值鼎盛时期的大清帝国,为何会有这种举动呢?乾隆年间,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并于乾隆五年(1740年),发生了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大肆屠杀华侨的事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红溪惨案”。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同时,澳门等外国人聚集的地方也经常有洋人犯案,这些情况很快引起了清朝政府的警觉和反感。

与此同时,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乾隆断然发布了那道著名的圣旨。这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半官方性质的“外贸特区”,垄断了海上对外贸易,形成了货物“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的局面。这就是伍家怡和行诞生和崛起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背景。

伍家怡和行横空出世

“一口通商”的外贸政策为广州当地的经商者提供了发迹和暴富的空前机遇,但群雄割据或是一家独霸局面的出现,必然要经历一番激烈的搏杀,这为有实力的怡和行横空出世提供了竞争环境。此后,随着广州口岸对外贸易量的增加,行商们应接不暇,清政府决定吸纳新的商人加入十三行,这为伍国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时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