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个公司,都是中国股市发展不同阶段的龙头企业,都曾经是股市中的明星,至少在股价上如此。然而,在辉煌过后,都不约而同地归于沉寂。这就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我们不得不面对。
第三,中国股市牛熊更替频繁,不利于长期持股。作为反映一国经济的重要载体,股市整体的波动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是否长期持股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美国股市的波动幅度相对中国股市要小很多(见图5.6)。我们选取1991—2008年间标普500指数、上证指数和深圳综指进行对比,在这18年间,标普500指数的波动幅度明显低于上涨综指和深证综指。这种长期看来比较平稳的股市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图5.6标普500指数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的对比
而反观我们,截至2008年底,在中国短短19年的资本市场历史中,中国股市就经历了4次牛熊更替。平均4年完成一次牛熊更替,牛市平均持续的时间通常为2年左右。如果投资者真的像巴菲特那样持股10年甚至更长时间,多半会不断上演“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悲剧。因此,在中国股市中,如果盲目照搬巴菲特的“买入并持有”策略,其风险会很大。
第四,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很多股民无法复制。仅就操作理念而言,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确是可以学习的,但就可操作性来看,巴菲特的很多具体做法却是普通散户学不来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巴菲特对其所购买股票公司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无论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蓝带印花公司,还是多元零售公司,巴菲特不但是其股东,而且还可以对公司有决策权。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中小散户就望尘莫及。
另外,巴菲特所具有的强大的资金筹措能力,也保证了其可以在股价持续下跌过程中得以不断买入。例如,在1973—1974年间,当时的美国股市处在急速下跌之中,巴菲特购买的《华盛顿邮报》股票市值缩水了25%,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也跌到了64美元。巴菲特这样形容当时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我已经弹尽粮绝了,我从合伙人那里筹集到1600万美元全部用来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和蓝带公司的股票。因此,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一贫如洗。虽然我每年从伯克希尔·哈撒韦支取5万美元的薪水,但我的个人资产这一次要从零开始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