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爽快地答应了,她厌倦了那种来回奔波的日子,渴望过平平静静的生活。
当时正赶上开原县评剧团招演员,夫妻俩一同参加考试,结果双双被录取,但铁岭县评剧团坚决不放潘长江。
情急之下,潘长江对领导说:“我是为了夫妻团聚才做出这个决定,是不是让杨云参加团里的考试?”
领导为了留住潘长江,答应了他的要求。
没想到杨云的表演才能镇住了一班人,领导连呼:“人才,人才。”
就这样,夫妻俩终于团聚在一起。
每天,潘长江都会早早起来指导妻子练功。杨云常常摔得遍体鳞伤,连脱衣服都困难,她咬牙不吭一声。好几次,潘长江背着筋疲力尽的妻子回家。
他们还经常随团下乡演出,即便是到最偏僻、人烟最稀少的小山村,也从不懈怠。
演出间隙,夫妻俩写剧本,分析人物性格,研究唱腔,互帮互学,共同切磋,其乐融融。
1985年,辽宁省铁岭市曲艺团招演员,杨云鼓励丈夫参加考试。
潘长江说:“我行吗?”
“行!你有这个实力。”
考场上,潘长江一亮相,一抬眼,一张嘴,顿时赢得满堂喝彩。
主考官当场宣布:“你被录取了!”
兴奋之余,一丝忧虑悄然爬上潘长江心头:他调走了,妻子怎么办?他们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如今又要两地分居,妻子怎能承受家庭的重压?他决定放弃这个机会。
杨云说:“你放心去吧,女儿慢慢大了,我和妈妈能照顾过来。男子汉应以事业为重,儿女情长成不了气候。”
潘长江紧紧拉住妻子的手:“谢谢你!”
1986年,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邀请潘长江演出小品《瞎子观灯》,潘长江从未涉足小品领域,有些信心不足。
杨云劝他说:“你天性诙谐幽默,唱念做打样样拿手,搞点儿喜剧作品说不定有更大的收获。”
潘长江听从了妻子的建议,逐渐找到了喜剧的感觉。处女作《瞎子观灯》在东北一炮打响,仅在沈阳就连续演出300多场。
紧接着,他又成功地演出了《对缝》、《打针》、《皮包公司》、《打虎上山》等喜剧作品,引起很大的反响。
与此同时,杨云的事业也一年一个新台阶,她嗓子婉转圆润,扮相俊美,身手矫健,在东北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她主演的评剧《四郎探母》赴北京演出,获得极高的评价:“评剧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冒出了一颗新星,评剧事业后继有人!”
观众都称他们夫妻俩为事业上的一对比翼鸟。
由于潘长江和杨云忙于事业的打拼,家几乎成了旅馆,他们的女儿潘阳一直由杨云的母亲照看。
杨云的母亲70岁了,既要照顾年幼的外孙女潘阳,又要打理家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1990年5月的一天,潘阳突然夜里发烧并呕吐,老人吃力地背着她向医院赶去。
当时天下着雨,她用雨衣包裹着潘阳,自己光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街上走,泪水交织着雨水一道往下流。
两天后,潘阳病好了,老人却病倒了。
潘长江和杨云回家时,望着憔悴苍白的老人和女儿,心像被揪了一把。
夜里,夫妻俩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杨云想,自己和丈夫都把事业当作第一生命,母亲和女儿怎么办?谁来照顾她们?她陷入深深的烦恼中。
经过慎重考虑,杨云决定辞职,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女儿,料理家务,以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
做出这个决定,杨云心如刀绞。
丈夫不同意:“这样对你太不公平!”
杨云说:“不这样又能怎么办?难道让你回归家庭?你比我有天赋,功底也比我扎实,好好干,出了成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家里你一百个放心,什么也不用牵挂,只管干自己的事业。”
潘长江拥住妻子,深情地说:“杨云,真难为你了。”
杨云强忍住心中的痛楚:“今后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不会怪你。我是自愿辞职,又不是你逼的,你不要有心理负担。”
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1997年,潘长江考入解放军二炮文工团,成了一名穿军装的演员,他一家四口也因此走进了北京城。
此后潘长江的事业也更上一层楼,成为小品、电影、电视三栖明星。他主演的《飞虎队》、《绝处逢生》、《明天我爱你》等影视剧反响很大,并夺得百花奖“影帝”桂冠。
成名后,潘长江演出特别多,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很少。当他在外地拍戏到了最艰苦的时候,细腻敏感的杨云定会牵着女儿去摄制组探望,捎几件换洗衣裤,炒几碟长江最爱吃的小菜,小聚一番。戏一封镜,她又亲临机场,捧一束鲜花献给丈夫,那脉脉深情让人羡慕不已。
潘长江对妻子也是疼爱有加,每次回家都是忙里忙外的。岳母和他们一起住了十几年了,每次吃饭时潘长江都一个劲地给老人夹菜,常常老人的饭吃完,他才吃了一半。他还喜欢给妻子买衣服,妻子穿的衣服尺寸、包括裤长、鞋多大号,他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