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恶性通货膨胀、公共服务业破产,这些不利的产业环境和因素都不曾降临在谷歌的头上。这家公司鸿运当头,一直享有最宜人的产业环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谷歌所依赖的环境不仅使它免于遭到重大破坏(尤其是对在线世界的重大破坏),而且使它免于遭到其他问题的干扰;不难想象,如果遭遇不测风云,势必像战争一样,使谷歌的事业陷入停顿。谷歌需要互联网保持开放并忠实于它创办时所倡导的精神,没有(付费)围墙,没有(订购)屏障,没有(专利)壁垒,没有其他的任何限制,保证信息交换的自由通畅。
主张“信息本身要求免费”的信念总是会遇上另一派的思想:“信息昂贵,无法免费。”从后一种观点看,信息是一种有商品价值的资产,它只能私藏,而不能分享,在开放的园地里,要获得信息却受到严格的限制。开放的典型就是“维基”(Wiki)网站,它对任何想对之进行编辑的人都是完全开放的,对于想来阅读的人也是如此。它们的对立面是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它们只允许会员进入,只有成员的朋友网站有权使用它们的信息。
谷歌的搜索引擎需要进入整个互联网世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社交网站的围墙之外的那一部分。这个公司之所以能够存在,恰恰就仰赖于这样一种主张:一个开放的在线环境能够抵制敌人的侵略威胁。
开放还是封闭两种主张之间的争论将软件开发界划分为两个阵营,把这个领域搅得鸡犬不宁。作为封闭式主张的实践者,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它始终将源代码秘不示人,以此来控制操作系统,进而将自己的手臂伸到软件行业的其他部门。它将那些不属于某一个公司的行业标准视为微软自己享有专利权的软件的竞争对手,进而采取所谓“先采纳后推广”的策略,也就是先以行业标准生产软件,但在“推广”它们时,已经加上了微软自己的专利附件。
微软公司的自我扩张引起了同行业中的许多公司和软件开发商的反对,最终导致了反冲行为――开放源码运动,对微软在软件方面的封闭方法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开放软件源码可以让软件开发商看到某个程序的所有源代码,这在微软是绝对不允许的。这项运动靠的是研发者无偿提供自己的时间和技术的意愿,但微软却恨之入骨,从它所坚持的立场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动机所在。
谷歌在自己的操作系统里广泛采用了开放源代码软件,但它也还没有把自己的专利搜索公式投放到公众领域。它喜爱保守自己的秘密,在公司的透明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但是与微软相比,谷歌在同行里还是与开放模式关系更近一些。这两家公司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自己企业的利益,也代表着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对立的阵营――开放和封闭的利益。2007年下半年,微软在投资Facebook方面占了上风,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两家公司都宣称宁取封闭而舍开放。它们的联合有利于两家同仇敌忾,共同对付意识形态方面头号对手――谷歌。
社交网络近年来相当普及,因而这种现象也吸引了大量无序的关注,谷歌最初的领域万维网(World Wide Web)长时间以来已经逐渐退入后台。但自从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为赢得主导地位而展开竞争以来,Web的创建理念一直与当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万维网被人们当作封闭式交流系统的替代者,自创建起,就是一种开放式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发表和阅读,它的设计思想不仅是要让信息传播更加便利,也是为了使追溯某一思想的源头更加便利,便利到只需在链接上点击一下。没有地理上的边界,没有防护装置,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搜索者通过一次又一次链接来压缩穿越互联网的路线,找到有用且免费的信息,无论它处在什么位置,无论它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