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10)

奔腾入海 作者:吴比


卖血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养猪的收益也越来越可观。有了钱的刘希贵改行做起运输,车队慢慢壮大,他因此成了沈阳乃至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第一批百万富翁,沈阳人都叫他“刘百万”。1988年,“刘百万”公司升级为民营企业集团,时任沈阳市工商局局长亲自上门给他送匾。

在没有对个体户有大是大非的定论阶段,当中央的政策还不是那么旗帜鲜明时,个体户会被深深打上“幸运”与“不幸”的烙印。幸运的个体户,相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瞒天过海,欢天喜地地做自己的小买卖了。不幸的“小商小贩”,碍了不少不开明者的眼,被他们“开涮”也就不足为怪了。作为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开拓了中国多个第一,他本人则几乎见证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每一步。但在他记忆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1980年第一次创业的尴尬。

1980年,刘永好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教书。由于职业原因,他是中国较早能看到参考消息的这一部分人,也是较早感受到改革开放信息的人。“那段时间,提到改革开放,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中国的经济将有重大变化,感到了一种机遇正在靠近。”刘永好回忆道。

刘永好兄弟四人,老大刘永言学计算机,老二刘永行善于修理家用电器,老四也就是他自己学机械,生产电子产品不是件麻烦事情。于是兄弟三个动手制作了市面上还没有的音响,取名叫“新意音响”。音响投产需要资金。刘永好想到找生产队合作,“我们出技术和管理,他们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生产队都同意的事情竟在公社卡了壳。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怎么能和私人合作?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永好的美梦胎死腹中。两年后,他们几兄弟的创业梦想才最终变为现实。

下层的人民在经济的前行中磕磕碰碰地寻找着被指引的方向,上层的领导也在政策的前思后想中寻找着指引的方向。只是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思考与践行没有在当时形成合力。中国的历史往往是,理论的指导在后来释放出的能量比当时更为巨大。

回过头来,1980年的一些事对后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大的影响。4月2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长期规划问题时,指出: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之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感到买房合算。不同地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这或许是国家领导人最早有关住房改革的建议。而二十多年后房地产不但没有赔钱,且还成为中国最赚钱、最暴利的一个行业。

5月5日,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首位论”的争论在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的谈话中盖棺定论。邓小平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在此之前,鼓吹生产力还是犯忌的。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经济学家熊映梧在内部刊物《经济学动态》刊发文章,提出一个经过30年思考得出的结论: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当把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放在首位。接着他相继在《学习与探索》和《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强调研究生产力的必要性。然而,真正引起震动的却是1980年,熊映梧的《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一文。文章说,“忽视生产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致命弱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丢掉了生产力这个根本的东西,光在生产关系上面做文章,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走进了‘死胡同’。”在“生产关系不断革命”还没彻底退热的年代,熊映梧的观点,无异是向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公开宣战,立即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首位论”是一大突破,反映了时代的趋势;反对者斥之为“违背了马克思列宁的教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