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光明与诅咒的五音节单词(5)

小世界(全球整合重塑中国商业模式) 作者:周国辉


全球化就这样静悄悄地潜入商业界,有人发表了开创性的文章《市场全球化》,提出了一个引发激烈争论的观点:“世界的需求和渴望已经不可逆转地同质化了。跨国公司已经过时,全球公司是大势所趋。”

同质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乃是因为全球公司将整个世界当成一个单一市场来运作,与跨国公司迥然不同。跨国公司要针对不同国家来调整产品和业务,往往付出高昂代价。而全球公司在所有地方都以同样的方式出售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列维特预言道:“唯有从全球角度对待市场的公司,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唯有从全球角度对待市场的公司,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受此鼓舞和启发,一辆涂有鲜明嘉士伯啤酒公司标识的卡车出现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其口号却是统一的:“嘉士伯:也许是世上最好的啤酒。”

1985年,美国商界精神领袖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延续了列维特的工作。这位麦肯锡公司的日本负责人详细阐述了在产业和产品的日益全球化背后起作用的主要因素,并且拟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策略。

职业经理阶层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由于一切因素甚至包括消费品位都已趋同全球化,因而不论哪个产业都必须实现全球化。人们也开始将这个词与另一种情况联系起来,即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以抵制工会要求涨薪的压力。

1989年迈克尔·摩尔拍摄了一部令人心酸的纪录片《罗杰与我》,谴责了这种自私自利的公司政策。这也许是最早的反全球化电影之一,虽说当时全球化还只不过是商界的行话,尚未引起普遍的争论。

国际贸易的替代

报纸报道说:“坊间传言,福特即将推出的小汽车可能由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制造。福特在该公司拥有25%的股权。通用也拥有几家亚洲汽车制造商的股权。分析人士认为,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汽车业正在出现‘全球化’。”十年之后,所有零部件由世界不同地方生产,再统一组装,并实现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