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Victor Yuan):
邻居,北京人以前将其称为“街坊”,在我的老家江苏叫“邻舍”。邻里关系是传统关系中很近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邻里关系好,你会觉得城市生活比较安全、生活有趣、有保证,“守望相助,葱酱相借”。邻里关系起着互相帮助、一起娱乐的作用。过去,社会流动性不像现在这么大,邻里关系作用很重要,互助的特点也很突出。 现在,邻里关系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是社区构成发生了变化,新的社区主要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地理上靠近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人们之间不认识,心理上不亲切,互动也不多。在城市里建设新的社区时,注意的是让人住进去,而没有考虑如何真正地让人们融合在一起。老社区里也住进了许多外地人,如民工和京漂一族等。他们进入社区后变成了陌生群体,没有太强的动力和热情与社区里的其他群体进行交往。这些因素使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疏远了。我认为,在中国的社区建设里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社会工作。应该增加社区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公共图书馆、社区俱乐部、义务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娱活动等。新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房地产的建设,更应该重视社区关系的建设。让社区活跃分子真正地表现自己,让大家认识自己,代表社区意见,发展社区关系。
我们知道,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农村在经济发展上的收益不如城市,但是在心理层面上,农村居民对社会生活的满意度总体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其中一项提高满意度的重要贡献因素是社区人际关系的融洽度。这种相对密切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源在有限条件下的调剂需要。许多去农村旅游的城里人深受农村那种诚恳热情气氛的感染。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传统上,大部分美国人是住别墅的。邻居就是住在你隔壁房子里的朋友。这种关系在历史上就很重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这些邻居对你很重要。如果你在一个小城镇居住,许多时候都会集体从事一项工作,如盖房子和做农活等,这时,邻居会帮你。现在的邻居变成了在一起娱乐的好朋友。传统的画面是,五六十年代家庭主妇走到隔壁向邻居的主妇借白糖。现在,你的割草机坏了,也需要找邻居借。这种互相借东西的友好场面是很普遍的。在我的三个姐姐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经济条件稍低于平均水平。我妈说我们家是社区里最后一个买彩电的家庭。到了感恩节,如果想看“第五大道大游行”那种节目,最好是有彩电,于是父母就把三个姐姐送到邻居家看彩电。现在,美国社会流动性增加了许多,固定在一个地方住一辈子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必然影响你和邻居的关系。社区的意识也不像以前那么浓厚了。以前,你的一个邻居看到你的孩子在抽烟,他会跟你说。现在这个概念就比较淡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