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
◆隔夜茶,恶如蛇
时届清明,又饮新茶。东坡词曰:“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由于古俗寒食节禁火,故清明后取火曰新火;清晨汲取水井中的第一桶水叫“井华水”,自然是新水;再加上明前新茶,可谓新火煮新水,新水沏新茶。这时节,邀二三知友,寻好景,吃好茶,实乃人生之快事。
据唐·裴汶《茶述》讲:“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人嗜之若此者,西晋以前无闻焉。”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即有:“饮真荼令人少眠。”据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讲:“成汤作茶。黄帝识百草,得茶解毒。晋王蒙、齐王肃始习饮茗。钱超、赵莒为茶会。唐陆羽始著《茶经》,创茶具,茶始盛行。”这就将茶的起源至少提早到了商代。茶,古称荼。《唐韵》:“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唐·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佳木也。”明·李时珍亦将茶归入“果部”,《本草纲目·果部·茗》:“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茶与茗,同名而异称,然细分亦稍有些区别,即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春茶一般在惊蛰和春分期间开始萌芽,清明前即可开采。由于清明前气温较低,茶树发芽少,故明前茶颇为珍贵。唐·卢仝《茶歌》有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古代的贡茶,有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社前指春社之前(一般在春分前后),比清明尚早半月,故社前茶尤为珍贵;火前在寒食节前(因寒食禁火而得名),所谓火前茶即明前茶,清·乾隆皇帝《观采茶作歌》有“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雨前指谷雨前,雨前茶虽不及社前茶珍,也没有明前茶嫩,但由于此时气温升高,茶树的芽叶生长较快,滋味鲜浓而耐泡,故前人亦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正当其时”。
那么,饮茶有什么好处呢?宋·白玉蟾《茶歌》云:“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据《本草纲目》讲:“(茶)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其原因是:“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故饮茶之好处有,“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下气消食。破热气,除瘴气、痔瘘,利大小肠。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治伤暑,止头痛”,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饮茶对牙齿和眼睛有大好处。东坡《茶说》云:“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俗语也说:“多喝茶,少烂牙。”又说:“蒜有百利,独眚一目;茶有百害,惟利于目。”可见,茶对眼睛是大有好处的。
说“茶有百害”,可能有些过头;但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弊,茶亦如是。茶乃助阴之物,故夜间饮茶,对人伤害极大。俗话说:“早不酒,晚不茶,五更不采花。”又说:“早酒晚茶黎明色,阎王不用下请帖。”还说:“隔夜茶,恶如蛇。”不仅夜茶伤人至深,即使昼间饮茶,亦应根据饮者之健硕与虚弱,以及年龄状况而有所分别。俗话说:“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人到中年之后,胃气日渐衰弱,故多饮茶必伤胃气,乃至“伤营伤血”。李时珍讲:“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生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他还以自己为例说:“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泻。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也。”宋末元初名医李鹏飞亦讲:“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所以他建议:“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犹佳,空腹最忌之。”唐·母炅《代饮茶序》更将饮茶的长远危害讲得很透彻:“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水,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
既然茶对人有这么多的危害,可是古来除李鹏飞、李时珍等为数不多的医药大家而外,为什么很少有人将这个问题明确地指出来呢?好在李时珍《本草纲目》已触及问题的实质:“茶之税,始于唐德宗,盛于宋元及于我朝,乃与西番互市易马。夫茶一木尔,下为民生日用之资,上为朝廷赋税之助,其利博矣。”哦,原来是一个“利”字在作怪!唐·白居易早在《琵琶行》中即写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贩茶从唐代开始,就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据清·陆廷灿《续茶经附录》引《唐书》“德宗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云云。到了宋代,即在边疆地区开始大规模的“茶马互易”。《宋史》中记有详细的“榷茶之制”。宋代的笔记中亦有这方面的记述。如沈括《梦溪笔谈》:“至咸平元年,茶利钱以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为额。”尤其到明清两代,茶叶更是政府税收和赚取外汇的主项,加之茶商亦从中牟利甚巨,故历来官府与商贾只卖力地宣传、包装茶之美利,却始终对茶之弊害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宋·方岳有诗:“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犹有水风兼。”然而,茶话无尘杂,茶道有真伪;佳茗似佳人,佳人有猫腻。嗜茶者不可不审也。
(2007年4月5日,即农历丁亥年二月十八日,清明节)
(隔夜茶恶如蛇配图:从来佳茗似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