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风俗〗
◆七巧星,智慧星,谁望见,谁聪明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相传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谚云:“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配夫妻。”又云:“七月七,牛郎织女来厮哭。”还说:“七七不出门,出门遭雨淋。”早在《诗·小雅·大东》即提到银河(“维天有汉”)以及“织女”和“牵牛”,而在《古诗十九首》里,织女和牛郎的故事已经初具梗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魏文帝曹丕《燕歌行》亦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牛郎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关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流传的版本很多,其中《月令广义·七月令》引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牛女故事大致如此,但在年深日久的流传过程中,一枝一叶不断添加,使这则爱情故事愈加饱满圆润,传诵不衰。历代的文豪诗客,向来是“重大题材”的民间传说的创作参与者与普及推广者。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词家秦观,就是创作与推广牛女爱情故事成绩最为卓著者。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少游《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围绕七夕节,民间的各种活动很多,如在七月七日曝晒衣物书籍等。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七月七日这天晒衣,别家皆挂出纱罗锦绮,而阮籍之侄阮咸却用竹竿挑出“大布犊鼻裈”(相当于今天的大裤衩子吧)。别人看了奇怪,他却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样是《世说新语·排调》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真乃“腹有诗书气自壮”也!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是“乞巧”。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张岱《夜航船·天文部·秋》引述《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以七夕牛女相会,命宫中作高台,陈瓜果于上。宫人暗中以七孔针引彩线穿之,以乞天巧,穿过者以为得巧。又以蜘蛛纳小金盒中,至晓,开视蛛丝之稀密,又为得巧之多寡。”宋·吴自牧《梦粱录》:“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牛女。”俗语至今尚有“七月七,女乞巧”,并说:“七巧星,智慧星,谁望见,谁聪明。”
〖人情·物理〗
◆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
俗话说:“捶人一拳,半夜无眠。”无眠者,反省也,反求诸己也。反省,是心灵健康的人所必备的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机能。《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因此而成为历史上自觉反省的典范。俗语“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恰好申明了反省的精义: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这方面的俗语很多,如:“世上理,自己比”,“将心比,都一理”,“光看人家短,不把自己量”(是可悲可笑的),“若要公道,打过颠倒”,“前半夜替自己想想,后半夜替人家想想”,“人家为啥咱为啥”,“将心比自己,何必问旁人”,等等。敢于反省、善于反省,否定自己、修正自我,是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必要前提。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讲过:“反省决不是后悔或怀古,不是将过去仅仅当做过去加以回顾,而是认真审视一下开拓明天的自己。”唐代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有诗:“努力省前非,人生上寿稀。”强调人生苦短,留给每个人反省和改过的时机其实是很有限的,因而要加倍珍视。
◆羡慕嫉妒恨
与其说“羡慕嫉妒恨”是一条俗语,毋宁说它是一个有趣的词儿。所以,请不要把它分开来读,也不要写成“羡慕、嫉妒、恨”或者“羡慕·嫉妒·恨”,那将会削弱它的表达效果,甚而使之韵味尽失。“羡慕嫉妒恨”是一种修辞。就像“神速麻利快”描摹一种“快”,就像“刁巧伶俐奸,敌不过忠厚老实憨”表达“老实常在,奸猾一时”之命意;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说“快”就极言其快,说“奸”就极言其奸,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
而且,“羡慕嫉妒恨”不仅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还包含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嫉妒,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
嫉妒从羡慕来。羡慕是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希望自己也有;嫉妒则是看到别人拥有这些东西,情绪抵触,心生恨意,你越是“向阳石榴红似火”,他越是“背阴李子酸透心”。日本的阿部次郎在《人格主义》中讲道:“什么是嫉妒?那就是对于别人的价值伴随着憎恶的羡慕。”歌德讲得更透彻:“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嫉妒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嫉妒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奇了。”羡慕--嫉妒--恨,正好画出了嫉妒的生长轨迹,始于羡慕终于恨。羡慕只是嫉妒的表层,恨才是嫉妒的核心。
那么,恨什么呢?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把“嫉”和“妒”作了区分。王逸为《离骚》“各兴心而嫉妬”作注:“害贤曰嫉,害色曰妬。”郑玄为《诗经·召南·小星序》“夫人无妬忌之行”作笺:“以色曰妬,以行曰忌。”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亦讲道:“女无美恶,入宫见妬;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译成现代文,“嫉”大概相当于“红眼病”,侧重点在才能和仕途;“妒”大约相当于“吃醋”,侧重点是性和情爱。撮其要旨,一“贤”一“色”,男才女貌,是最易招致忌恨的。这也正是孔子的高足子夏强调“贤贤易色”的原因所在吧?
由于嫉妒二字均有“女”旁,会让人联想到女性多嫉妒。然而事实上,男性在嫉妒这个领域里也表现得毫不逊色。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集大才子、大公子、大官人于一身的唐代大诗人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刻,而有散灰扃户之谈闻于时,故时谓妬痴为‘李益疾’”。堂堂正史,专门记载以个人名字来命名的一种“疾病”,可见李益这爷们在该项目上的造诣之深。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谁没有嫉妒过别人?你没有吗?谚云:“炎凉之态,富贵甚于贫贱;嫉妒之心,骨肉甚于外人。”骨肉尚且嫉妒,况他人乎?所区分者,只是每个人的嫉妒心之强弱不同罢了。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似乎并非什么坏事。所谓“微妒”,犹如菜肴中起调味作用的佐料,而佐料终究不能当饭吃。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过于强烈,“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整日里痛苦着别人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痛苦,长之以往,人何以堪!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可是近距离却产生嫉妒。《世说新语》里有“妒前无亲”一语,我觉得“妒前”(痛恨站在自己前面、超过自己的人)这个词儿特别精妙传神。培根说过:“人可以容忍一个陌生人的发迹,但绝不能忍受一个身边人的上升。”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也是这个道理。尤其在文人堆儿里,有的人看见别人写一手好文章,极易产生瑜亮情结,一边妒火中烧,一边又讳莫如深,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不出来的苦最苦,无言的嫉妒最深。人一旦暗生嫉妒,看人的眼光立马就“独到”了,量人的尺度也分外地“严格”了。他会凝神屏息地等待着你出点情况,甚而处心积虑为你设计制造一些情况。而真正的文人,又往往是些口无遮拦大行不顾细谨的人物,很容易让有心人抓住借题发挥的“把柄”--得!正愁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那还不从“人格”上彻底搞垮你!
嫉妒狂,是小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何谓小人?唐太宗说得最简明: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圣经》称嫉妒为“凶眼”。小人不仅有“凶眼”,而且还会充当“凶手”。因为一般的嫉妒,只是停留在心理层面上的“忌恨”,对别人并不造成伤害;而小人则会在“忌恨”之后采取一系列“后续手段”,用毁谤、打击甚而戕害他人的卑鄙手法来增加自己的相对高度,以达到其目的。因此,在嫉妒生成之后有无“后续手段”,是判断是否小人的一道分水岭。
“羡慕嫉妒恨”,一语五字,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换言之,恨源于爱,嫉妒源于不如人。对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即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对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一个人正是透过嫉妒这种难于启齿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如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