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昭襄王的大张挞伐
秦武王死,异母弟昭襄王(前306~前251)继立。昭襄王初年,外戚魏冉专政,仍以继续扩张版图为国策。秦用名将白起,连破韩、魏、赵、楚等国之师。到齐国衰落后,秦益无忌惮,侵略更为积极,韩魏的领土,几乎有一半沦于秦国。楚的失地也多,从前280年至前278年的几年中,楚连续丧失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地区。郢都也为秦攻陷,楚北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赵国对秦的战争,虽也常失利,但战争规模不大。至前270年,双方才发生较大的冲突,结果秦败。也就在这一年,秦国改订了它的作战计划,昭襄王纳魏人范雎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尽先以全力进攻韩、魏,以占领土地为惟一的作战目标;不作越国远征,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联络赵、楚等国,孤立韩、魏。这种战略实行后的十年间,受害最大的是韩国,黄河以北的韩国地盘,被秦席卷而去。秦国的兵锋,至此指向赵国,双方乃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二十里)展开史无前例的恶战。
长平之战发生于前260年。这一年,秦将王龁攻取韩上党郡(今山西省东南隅地区),韩人逃入赵境的极多,赵派廉颇屯军长平以安抚之,因而与秦军发生冲突。廉颇采坚守战略,偶尔一出应战,以期旷日持久,使秦自行退兵。秦虽时获小胜,但深以廉颇的战略为患。因而散布流言,使赵调换廉颇而代以赵奢之子赵括。赵括是一位军事理论家,实际上没有作战经验,他代廉颇为将后,立刻出击秦军。这时秦也秘密更换统帅,以白起代王龁。赵军出击的结果,竟为秦伏兵所袭,赵军被截为两部,各自筑垒而守。秦军一面包围赵军,一面征调河内地区(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赶赴长平,以遮断赵的救兵及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六天,食粮罄尽,屡次突围不成,最后赵括亲自率精锐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投降者四十万人,秦人只把幼弱者二百四十人遣回,其余尽行坑杀。总计此役赵军损失四十五万人,国力自然大削。这一战不但是赵而且是东方六国的存亡关键,赵国既败,六国的灭亡命运也大致决定。
长平战后,白起想直取邯郸,但因范雎受韩、魏的游说,主张退兵,因此韩赵乃得割地与秦议和,白起与范雎也种下嫌隙。前258年,秦以王陵攻赵邯郸,结果失利,昭襄王请白起代陵统军,起不肯,次年竟被赐死。而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也在这一年率兵救赵,大败秦军,解邯郸之围,局面又暂告稳定。
前256年,秦又伐韩赵,取韩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负黍(今河南登封市西南),逼临周室的都畿。周室本是“亲秦”的,至此周赧王乃联合东方诸侯攻秦。这时周室早已衰微不堪,王畿辖境不过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巩、氾水、荥阳等数县之地,而王畿内又有两个政权存在。这两个政权的由来,要上溯至战国初期。原来当周室东迁后,在洛邑建立王城,其地在周公所营的成周以西。到敬王(前510~前476)时,迁居成周。敬王下传五朝至考王(前440~前426),仍都成周。他于即位之初封其弟揭于河南(今河南洛阳市西)之地,定都于王城故地,是为河南桓公,亦即“西周君”。至桓公孙惠公时,又于前426年封其少子班于巩(今河南巩义市),号“东周”惠公。因此在王畿内,又有东西二周君。到赧王(前314~前256),因王室微弱,迁居于西周,依西周惠公子武公。同时东西周各自为政,双方并时常发生冲突。到前256年秦伐韩,西周首先发生恐慌,因此以赧王出面与诸侯合纵,以锐师攻秦。秦军反攻,西周无法抵御,结果武公赴秦请罪,尽献所属城邑三十六,人民三万口,秦又把他送回西周。同年,赧王死,无人为他立后,周朝至此正式结束。次年(前255),秦并西周。至前249年,东周也为秦所并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