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教的一些特点(2)

夏商周与红海的可疑关系:锁定红海 作者:苏三


翻开任何一本有关道教的典籍,其中的“三崇拜”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甚至比“七崇拜”还要强烈。这个“三崇拜”到底来自哪里,现在找不到不要紧,要紧的是先要提出来。尽管我在上一本书《历史也疯狂》中已经对一般的“三崇拜”提出了看法,但是道教的“三崇拜”似乎还不在一个体系,因为道教明显具有天文含义,这个答案日后我们要去天上寻找。

另外,道教里面对“5”这个数字也很敏感。道教的发起人张道陵起“五斗米教”,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有“第五洞天”。《山海经》里还有“西王母,……是司天之历及五残”。这些频繁出现的数字本身应该有悠久神秘的历史。在神话传说或者宗教文本里,一般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数字、色彩以及一些罕见的特征,即便别扭也还会保留下来,“添加原则”强于“删削原则”。

除了追求长生不老,道教还特别重视所谓“房中术”,这是原始社会自然性意识的特别价值提炼。在一些隆重的盛典上,道士还会专门要求未婚的处女唱诗给神灵,说这样神灵才会喜欢接纳。这个程序不觉让人想起示巴女王的处女身份。

道教说穿了就是巫术大全。从“驱鬼捉邪”上面就很能看清楚这点。四川与湖北等长江中上游地段是中国地区内巫术最昌盛地区,真正的道教发源地就在这里。星象、巫祝与道教难分难解,它们都属于萨满教的范畴。但是道教从萨满教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体。广东人称“喃呒佬”就是把道士当作巫者的结果。

“升天成仙”是道教的主题,它点明了道教与天庭(天空星辰)的天文联系。同时,以天星应人运、年命,这个理念在中国非常普遍,

其根源就是来自于道教。

如基督教、佛教一样,道教里面也有“十诫”,这个是他们之间有一定因袭关系的直接证明。同时我们可以拿道教的与犹太教①、佛教的“十诫”②做个简单比较:

“一戒不得骂天骂地,二戒不得骂风骂雨,三戒不得骂父骂母,四戒不得骂师骂友,五戒不得隐经瞒教,六戒不得杀生害命,七戒不得贪花爱色,八戒不得凶怨凌人,九戒不得应贼害善,十戒不得举傅一己。”③

很奇特地在“道教”里面没有看到不得撒谎的诫条,而“不撒谎”这个条款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信奉的。该条款的缺失对于中国文化可能有深远影响。假如真如鲁迅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那么关于中国人不忌讳撒谎可算找到了一处根源。

道教虽也有“十诫”之名,但较之佛教,道教距离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更远了一些。前面“四诫”其实合起来就是“一诫”:不能咒骂。我认为实际上这可能是对于犹太教“十诫”进行修改时的一种随便充填,因为“摩西十诫”中的前四诫都是在强调不能有其他崇拜,当然也包括了排斥萨满教,道教与犹太教完全冲突,所以道教的这前四诫除了宣扬自我主张外主要承担了“覆盖”的任务。

请特别注意道教对于“风神”的“不得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潜在的崇拜,也说明了一个特殊的文化联系。埃及有位“风神”,这个“风神”应该是位女神,并且她应该姓“马”(Maat),同时她还是一位月神,另外她主裁判正义。这个判断让我们怀疑,西王母、妈祖、风神,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逐渐捏合为了一个人,有时候也被分离了,道教继承了部分历史。

请注意伏羲也姓“风”或“凤”。

阿拉伯地区主要的神是月神而不是太阳神,这个可以从伊斯兰教方面得出这个结论,最突出的伊斯兰教标志就是月亮。

“自昆仑西王貘部族以九星订四季,开创原始农业生产,华夏先民已萌生宗教观念。五千年前早有五斗米巫,传说之西王母凤族,高居于龙(姬)虎(姜)部落之上。巫道仪轨亦显现于秦汉,周穆王、汉武帝崇尚仙道,与西山神女频繁往来,此为月母执天道之母系部族。昆仑独柱之原始巫道,与道家黄老稷下之学融合,乃有张陵道巫一气之天师道兴起。故东汉天师道之发生,实肇始于昆仑河源。①

以上这位研究道教的学者寥寥数语总结出了道教的许多历史渊源:道教与西王母的关系,其天文特色,凤族与龙、虎图腾,月神、巫术与昆仑。他道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的诸多文化与地理联系。

我曾经说过所谓凤凰就是红色的火烈鸟,这种鸟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南部与接近的非洲地区,都在红海沿岸。所以这里的“凤族”的“西王母”就被圈定在这个隐藏着的地理范围:萨巴王国。

东王父、西王母、羽人等是三个南方道教以及民间神话常见的神仙形象,考古中时有发现。这里的“羽人”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天使”,但与一般的“天使”又不同,它强调了“人”与“鸟”之间的转换,发展到道教的常用语“羽化”就是指人的“升天”。“羽化”与恒定的“天使”概念有所不同,“羽化”是道教里的一个理想,相当于升入天堂,这与希腊神话系统中的凡人被封神后成为天庭星座可能有一定关系,道教的“羽化”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宗教教义体现。我怀疑这一思想与佛教“飞天”也有关联。这些思想的统一和交流可能多是2000多年前通过波斯这一核心地理范围得到实现的,但也不排除有其他的来源。并且,作为远古文化的的一个理念,它也可能分化为其他的文化碎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