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僧人与国王的结拜:玄奘和高昌王的故事(1)

明月天山 作者:于阗


 

”偷渡者“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夏历八月,黄昏,长安城暮色四合。此时,白日的铅华早已褪去,熙攘的人流逐渐消散,高大深重的西城门也即将关闭,耳边不时传来几声头更的鼓声。此时,仍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进出城门。其中,两个僧人低着头飞快地走出,他们长袍裹身,褡裢斜挎,一望便知是试图避开盘查并打算远行的人,而其中一人便是玄奘。

玄奘俗名陈袆,十岁便被哥哥带进了寺院。十三岁那年,他破格通过隋朝政府组织的官方度僧考试,在洛阳出了家,从此拥有了”玄奘“这个法号。此后几年,他到各地游学,遍览佛家经典。多年游历让他深感国内佛学体系太过混乱,而且经典翻译生涩难懂,有失原意,于是决定亲历印度游学,访取真经。

但玄奘西行之路的坎坷,是从一开始便注定了的。他曾向政府请求西行取经,却久久得不到回应。而拿不到政府的批文,等于没有出国的护照,是不能擅自出境的。但他决心已定,置政府禁止擅自出关的敕令于不顾,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一没有唐朝的通关文书,二没有寺院的证明文件,三没有任何权贵阶层的支持与举荐,但是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经,玄奘还是选择了”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这条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玄奘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偷渡者“。

玄奘从长安出发一个月后,来到一千一百多公里外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当地人听说从京城来了一位高僧,个个欢欣鼓舞,恳请玄奘为他们讲经说法,玄奘欣然答应。几场讲经过后,他雄浑的辩才和儒雅倜傥的风度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字也不胫而走。但骤起的声望也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凉州总督李大亮得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后,逼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哪里肯就此放弃?是夜,在当地慧威法师两个徒弟的帮助下,玄奘偷偷逃出了凉州。

只身渡流沙

之后,玄奘白天休息,夜晚赶路,一路风餐露宿,不久便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城外就是大唐边关玉门关了,玄奘满心欢喜。但烦恼也随之而来——他不认路,如何才能出关呢?而这时,来自凉州的通缉令也追到眼前。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赴印度取经的决心和勇气所感动,便藏起通缉令,催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个叫石磐陀的胡人,心慕佛法,愿意受戒为徒,护送玄奘偷越边界。但偷渡过了玉门关后,石磐陀却忽然变卦,打起了退堂鼓,不愿继续前行。玄奘只好任其离开。临走时,他送给玄奘一匹识途的老马,并告诉他,如果在沙漠中走了四天后,能够看到一小片绿洲,就说明走对了方向。就这样,玄奘一身一马,孤独地走进茫茫大漠之中。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玄奘进入了一片一望无边的沙漠——莫贺延碛。这里荒凉浩渺,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极目之处,云天低迷,寸草不生,四顾茫然,形只影单。走着走着,玄奘渐渐迷失了方向。雪上加霜的是,玄奘有一次在喝水时,不小心将皮囊内的水全部洒掉了,谁都知道在沙漠中没水意味着什么!玄奘真的是濒临绝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直走了四夜五天,最终因为缺水昏倒在大漠中,不省人事。

又不知过了多久,夜晚的凉风将他吹醒,他又挣扎着爬起来,牵着马勉强赶了十几里路,忽遇一片泉水草地,终于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两天后,他终于走出了八百里的茫茫莫贺延碛沙漠,到达了丝绸之路北道的第一站——伊吾国(今新疆哈密)。

当时西域佛风极盛,玄奘因为在凉州讲经说法,已经声名远播,他的到来受到了伊吾国王的热情款待,并受邀在这里停留了十多天。

与伊吾国相邻的高昌国国王麴文泰也得知玄奘来了。高昌王笃信佛教,王室上下均是虔诚的佛教徒。国都寺庙林立,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庙,而国内僧人数目更是高达数千。但即便如此,高昌王仍感到还是缺少真正的高僧。而玄奘在凉州讲经曾轰动一时,当时曾有高昌商人在场,他们听后对玄奘推崇备至,回来就向国王汇报了。而此时高僧就在邻国伊吾,这个消息怎能不令高昌王喜悦振奋?俗话说:凡事可遇不可求。现在机遇来了,怎能让它白白溜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