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周刊》
“吉阿克默?美第奇的国际犯罪网络,从那些在夜幕掩映下窃取古董的意大利盗墓者,到狡诈的古董商,一直延伸到举世闻名的高端机构,如索斯比拍卖行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沃森和托德斯基尼把缜密有序的学术研究和惊悚小说的张力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真挚热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们解释了罪犯采用的技巧,并生动地描写了考古遗址惨遭损毁对考古遗产带来的损失。塔利班摧毁巴米扬大佛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愤慨,但沃森和托德斯基尼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毁灭每天都在这个世界上演。”
――《苏格兰星期日报》
“这本书写的不是古罗马的美第奇家族,而是吉阿克默?美第奇,一个罪恶艺术品走私网络中心的那只毒蜘蛛。在意大利,盗掘古墓和考古遗址是个庞大的产业,而且,正如沃森和托德斯基尼在书中说的那样,一些非常重要的机构也参与了购买盗劫赃物。在表达古迹被毁、古董被盗并失去来源记录、历史也因此留下空白的时候,作者的描写而尤为精彩。读起来时不时像本惊悚小说,这本书对一桩巨大的犯罪交易进行了扣人心弦的展示。”
――《出版新闻》
“这本结合了艺术史和犯罪惊悚小说的书揭露了关于古古董的非法交易,并对最近发生的一桩案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背景资料。同时,作者也揭露了那些被窃古董是如何出现在世界最尊贵的博物馆中的。”
――《书商》
“跟所有犯罪小说一样,这本书的节奏很快。情节发展既复杂又抓人。坏人组织严密,执迷不悟。证据非常雄辩,令人心服口服。交易的货物都是高质量的珍宝,交易者利润丰厚。涉及的专业技巧则包括枪支、电锯、将陶器故意打碎然后修复、诅咒已经威胁……这种针对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涉及多个国家,肆无忌惮,并已造成许多无可挽回的损害……作者对这种现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整个古董市场都被剥了个精光。”
――《英国犯罪学杂志》
“一本‘基于现实的惊悚小说’――资料翔实而且可信。”
――《晚报》(意大利米兰)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就像它应该的那样:这就是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它讲述的案件类似于古罗马时代西塞罗对维列斯的控诉(译注: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任西西里总督,深受民众爱戴。西塞罗离任后,继任的维列斯恶行不断,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义愤。后来西塞罗在法庭发表了《反对维列斯》的著名控诉,令罪恶累累的维列斯认罪伏法。),而这本书写的是后共和时代专家学者中的流氓无赖……彼得?沃森和塞西莉亚?托德斯基尼谴责了那些无良专家和供货的盗墓者,我们也一起谴责他们。”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
――《美国考古学杂志》
封底
“这本书的叙述中充满了阴暗的盗墓贼、精美的古代珍宝、跟黑手党作斗争的警察、富得流油的收藏家,以及貌似高贵实则形迹可疑的博物馆高层……书中披露的文字和照片证据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那些受害的考古国家立即把我国的多家博物馆和顶级收藏家都送上了法庭。”
――《华尔街日报》
“一桩震撼人心的案件,任何对古代艺术和考古学感兴趣的人都会想仔细研究一下它……该书提供了关于特鲁案件以及之前调查的最全面的资料,并包含了对任何想要了解地下非法古董市场和相应对策的人都很有价值的内容……沃森和托德斯基尼写作技巧高超,他们娴熟地讲述了意大利文物宪兵队的侦探工作,并将其引向美第奇仓库,以及罗伯特?赫克特和其他艺术品经销商。”
――《纽约书评》
“沃森和托德斯基尼把这个案件讲得像一个侦探探险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手法揭露了一个存在于古董商、修复师、博物馆古董部门负责人、收藏家、拍卖行和盗墓贼之间的一场阴谋……没有任何一本书的证据部分比这本书里的更清晰更完整。”
――《布卢姆伯格新闻》
“很吸引人……作为一本描述腐败案件的书,《美第奇阴谋》写得既骇人听闻,又极具说服力。”
――《观察家》(英国)
“读了这本书以后,如果你在博物馆看到一件有精美陶画装饰的漂亮古陶,但标签上只注明它来自几千英里外的古代近东地区却不提供任何来源证明,你就再也不会坦然视之。”
――《艺术季刊》
“这本以一桩真实阴谋为基础的犯罪小说,在每个人的书架上,都可以将《达芬奇密码》取而代之。”
――《新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