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嗜好吃蛇

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作者:石映照


  175

广州人嗜好吃蛇,这是因为广东湿气重,而蛇肉可祛风湿,因此吃蛇流行。

捉蛇一般是往广西十万大山,因为蛇有毒,有毒就有性命之虞,因此,就多了个民间规矩,要到当地的蛇王庙求梦,内中的一人一定会得着蛇王投梦,内容为允许他们总共捕蛇多少条。据民间传闻,不依蛇王所示,多捕一条,就会死去一人,所以,谁也不敢多抓,也不用多抓,捕蛇的都是生死一伙,结果是将所捕之蛇集中平分。

所以,吃蛇本就跟迷信是连在一起的。

  176

蛇肉之吃法很细致,取蛇一只(越毒越好,最好是眼镜蛇),剥皮切丝,同时配料有鸡丝、火腿丝、竹笋木耳冬菇丝,再有一点里脊肉丝,一锅烩出,就是著名的烩蛇羹。蛇肉配以果子狸,是有名的“龙虎斗”。加乌鸦则为“龙虎三英会”。最常见的蛇肉是“三蛇大会”,一条眼镜蛇、一条攀树头,再加一条金脚带,如果在其中再加一条“贯中蛇”,即是有名的“全蛇大会”了。蛇之做法很多,炒、汶、炸、煲、酿、炖,做法可达上百种。

  177

一般来说,蛇宴是非常著名的大餐,更具表演性的还有饮蛇胆酒,从笼子里扯出蛇来,左手捏住蛇头,右脚踩住蛇尾,用手在其腹部慢慢探出蛇胆之所在,次以锋利小刀划开一道口子,挤出蛇胆,碧绿而温热,然后是趁热再将其剖开,滴入米酒瓶中,搅拌均匀,就可以分给在座的食客了。

  178

传说广州人还爱吃老鼠,而且是活老鼠,菜名是“三响”。做法是将畜养的刚出生的小老鼠活生生的上盘,“吱”地一声夹起,蘸以佐料,“吱”的一声一口吞下,据说到了喉咙里还要“吱”的一声哪。

  179

更可怕的是吃猴脑,把猴子的下盘固定好了,只露出个头,一下子敲了天灵盖,就着冒着热气的脑花儿猛喝……

这就不仅是吃,还是看,是“行为艺术”,也不仅是人看,还有猴子看,猴子都知道谁快遭殃了,就群起将其推出笼外……

也就是从这时起,我甚至一见着笼子都来气,时时都有一种冲动,要把所遇见的装在笼子的鸟全都给放了,更别说什么被关起来的猴子……

  180

粤菜细分三派,曰广州、曰潮州、曰东江。广州菜的作派告诉我们,此地并非久不开化之南蛮僻地,虽多取蛇、狸、鼠、虫为料,另取一格,但其菜式多取西欧烹饪之法。潮州之菜以鱼介类为特色,多重汤类鱼虾真味,不施味精,但每一菜品都有相配的多味酱料,小碟小盅另盛,任客自取搭配。东江菜也即客家菜,因其保守而最具乡土风味,用油重厚,口味浓醇。

  181

客家人,也就是客居他乡之人,据他们自称,他们是东晋以后陆续迁到南方的北中国汉族人,时至今日仍然顽强地保留了许多祖先纯正的习俗风范,比如语言、礼仪、传统,他们遍居于中国的16个省,其中最密集的居住地在广东的山地丘陵地带。因为一直是“客”,所以他们大都性情温和,品行朴实而勤劳,有着坚如磐石的意志与灵柔的性格,他们十分注重文化传家,务实敬祖,内聚而抱团,以世界为家,这种品性与百越古民性格一结合,就产生了远比内地更为宽广而向外的生长力量。

  182

广东的早餐叫早茶,是一种风习,我有一次被一个老板带到中国大酒店见识高档早茶的品类,摆出来的有80多种可供挑选,据说他们还可根据客人需要再做出一百多种。

  183

随便列几种吧,省得看了半天没有勾起大家的食欲:水晶虾饺皇、潮州粉果、鹌鹑蛋烧卖、蜜汁叉烧包、生煎菜肉包、莲茸包、糖不甩、椰香糯米粒、迷你水晶包、千层糕、腊肠卷、绿茶糯米糍、鸡丝粉卷、迷你蛋塔仔、甘露酥、香麻豆沙酥、香麻煎堆仔、越式榴莲酥、南瓜酥、叉烧餐包、香煎芋丝糕、脆皮炸青卷、香煎腐皮卷、椰汁煎年糕、香煎马蹄糕、鲍鱼海虾粥、菜干猪骨粥、雪耳椰汁糕、椰汁西米露、生磨核桃露、杏仁冻豆腐、香莲红豆沙、咖啡冻、韭黄鲜虾肠粉、鸡丝冬菇肠粉……

  184

广州近海,海洋能给一个地方的民性或文化提供出什么营养?我专门到广东海边去了一趟,我的感觉是,人要长时间生活在海边,就时时都会涌起一种想出去闯荡的冲动,而这冲动又极容易转化为一种本能,冒险于是就成了习惯。梁启超是这样说的:“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试一观海,忽觉趋然万类之表,而行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国利也,然求利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以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气,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185

谢选骏又把这段话发挥了一下,就说得更明白了:“海上生活常能刺激独立不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航海通商和跨殖民的生活,也较易养成学术上的怀疑态度和批评精神,航海民族四处奔波,广采博纳的心灵,从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框架出发,步入一个较小偏见、敏于比较、重新选择的精神境界,是十分自然的,所以他们的知识也更易于系统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