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洋乞丐

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作者:石映照


  806

这个城市的浪漫气氛多多少少跟乞丐有关,怎么说呢?在这个洋人侨居的城市,他们的浪漫需要甚至延伸到城市里他们要去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主要是酒馆、车站或其他外国人常常出没的地方,于是,洋乞丐就这样应运而生,贩卖或加强一点身在异乡的浪漫―――也许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样是多么悲惨―――小提琴独奏、老萨克斯或小号什么的,那是他们的劳动,也不管有人没人,他们都一直拼命地拉着,就跟《泰丹尼克号》快沉没时那支乐队的表现一样,这种感觉带给人的东西是跟只会伸手要钱什么也不会的中国乞丐完全两样的。

  807

哈尔滨还有一个别称是“米黄色的城市”,这是因中东铁路工程局到达哈尔滨后,建起一大片米黄色的、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和庭院式住宅。如建于1906年的哈尔滨建筑大学旧楼就是。

因为黄色历来是中国皇帝专用,所以,在哈尔滨点缀的成片的米黄就有了很特别的意义。

  808

在哈尔滨早期建设中,先后有27个国家和近30个地区的侨民移入聚居。其中占相当比例的犹太人留下的犹太式建筑民族特色浓重,当然犹太人的经商传统是否也留在了哈尔滨人的记忆里就不确知了。

  809

我说过,我早晚都要到哈尔滨去看看她的姑娘,是冰清玉洁的那种童话般皮肤的姑娘。

哈尔滨的姑娘都集中在中央大街,这条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名的建筑71栋,有人说它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它还是哈尔滨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比较来比较去的,也许整个北国就这个地方最让我流连忘返了。

  810

太阳岛位于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北岸,是松花江的一个沙洲,既为沙洲,水底沙细坡缓,踩上去的感觉真是舒服之极。游泳或玩水,或躺在沙滩下闭目享受日光浴,都能让人放松。

别的我去过的地方都不记得了。

  811

有一个在上世纪80年代才消失的东西叫火坑,这东西听起来就很吓人。更吓人的是大才子章炳麟对它的分析:北方文化,日就鄙野,原因非一,有一事最可厌恶者,则火坑是也。男女父兄子弟妻妾姊妹同宿而无别,及于集会,无所顾忌,则德育无可言。终日炀火,脑识昏愦,故思虑不通,则智育无可言。燥热既甚,筋络弛缓,地气本寒,而女子发育及早,未及衰老,形色已枯,则体育无可言。故欲化导北方,以屏去火坑为极。

  812

阿成曾在《哈尔滨人》中记说:

“在深山老林里,那些行人、猎人、勘探队员等等,常可以看见一些木房子,那种木房子都很简陋,有时有人住,有时没人住,空着,我发现,在林区你只要发现了这种木屋,就等于发现了食物。因为这种木屋里不管有没有人住,屋子里都肯定有食物。你进去就可以做着吃。假如你到的是一户人家,又恰好这一家里没人,你仍可以自己在这里做饭吃。吃过了,有钱,你就扔下一点儿,也可以扔下你所打的猎物,如果没钱没有猎物,你就走你的。只是走的时候,你就把顶门柱朝着你走的方向在地上一放就行了。等房主人回来,知道你是朝哪个方向走了。知道你朝哪儿方向走―――这也是一种文化,叫它‘驿站文化’、‘流人文化’或‘行人文化’都成。”

不论怎么称呼,这说的都有点像童话里的故事。

  813

20世纪初,哈尔滨“意外”地成为了国际性商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育,另一方面是日俄的进入,侵略之下,确也造成了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