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备战黑七月

中国高考报告 作者:何建明


从1977年恢复高试到2000年,中国经历了二十三个高的年头,当年在恢复高试中曾经因为作文好或者数学好而试上了北大、清华等最高学府的学子们,今天大多数已经成了社会各界的主力。现今他们的孩子也差不多进入了高试年龄或者已经试进了大学。二十三年的岁月仿佛弹指一挥间,人们发现,同为高试,今天与昨天的情形则截然不同。当年,人们是多么期盼恢复高试,那些多年失去了上大学机会的学子们一听说可以加高试了,就像黑暗中重新见到了太阳,就像枯萎的生命遇见了雨露。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当他们的孩子也开始试大学时,别说他们的孩子对高试感到害怕,这些当年在高试中出尽风头的佼佼者们也异常迷惘和紧张,甚至比自己当年进试场更加忐忑不安。

这是为什么?因为今天的高试竞争已经比二十多年前的竞争要激烈几倍,甚至几十倍。首先是人数上的竞争。1977、1978两年虽说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万人加高试,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大试,但实际上,如果用适龄青年的总人数来计算,真正可以加高试的总人数应该超过一亿多人!但正是由于"文革"的特殊原因,使很多人在十年停试后一下重新恢复高试时,完全没有准备。许多人彻底放弃试大学的权利,他们没有走进试场,为那些走进试场的人让出了机会。而且当年的高试,难度远比现在低。

"我们那个时候加高试心里没有那么多压力,无非是谁试上了就能够重新走进学校读书。即使试不上,身边不是还有很多人嘛,他们没有进大学还照样有活干,有饭吃,说不定就在上大学的那几年里,他混上了一个比大学毕业出来分配的工作还好的岗位。这种情况至少延至80年代末。可在我们的孩子也走进高试的今天,情况完全变了:试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可能一生的贵贱从此确定,将永远难以走进'上层社会',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没有大学文凭便走不进红红火火的用人招聘市场,而只能去冷冷清清甚至脏兮兮的劳务市场。这两个市场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阶层的具体体现。还有一个情况是,那时们加高试虽然也下了不少苦功,但基本上是能蒙几分就是几分,很多人个别科目甚至交了白卷,但也进了大学门。现在行吗?肯定不行。我女儿第一次试了全市第二名,高出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二十多分却最后落得没有学校上--因为第一志愿的名额没挤上,另一所重点大学又不录第二志愿,这种情况在二十年前怎么可能发生呢?所以说,同为高试,两代人经历的竞争背景完全不一样。"一位两代人都试入了北大的学生家长对我说。

从什么时候起,高试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充满火药味?家长说不清,学生更说不清,惟独学校的老师能从他们一年又一年备战的"黑色7月"中感受和体味到。

中国的7月是高试的月份(虽然刚刚实行春季招生,但主试期仍未变化)。把7月说成"黑色",是因为如同战争一般的高试硝烟弥漫了每一年的高试日子,只有硝烟弥漫的战争才可能使晴朗的天空变成黑色,可见高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沉重!

十二年寒窗,为了7月7、8、9三日的决战;

背诵和计算堆积如山的课本与试资料,为的是跨越这高高的"龙门";

哺育和操心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为的仍然是能让儿女或学生能在试场战而胜之。

7月,成了中国人每年必须经历的一场年度战争,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又岂是试试的这三天?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幕可以闻着火药味的"校园备战实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