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电影三十年:电影出品人的从影历程(3)

小崔说事1 作者:《小崔说事》节目组


崔永元:您在峨影厂还做导演,拍了电影。第一部是什么电影?

韩三平:第一部叫《 不沉的地平线 》。那个时候等级是非常严格的,从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联合导演,再到导演。那个时候第一部还是联合导演,拍了一个电影叫《 不沉的地平线 》,这是第一部。

崔永元:看过吗?( 问观众 )

韩三平:估计你们也没看过,那时候是一九八六年。

崔永元:第二部呢?

韩三平:第二部是《 避难 》,讲的是在一个教堂里,几个避难的中国女性和日本侵略者,和法西斯分子之间的那种较量和斗争。

崔永元:看过吗?第三部呢?

韩三平:第三部是《 毛泽东的故事 》。是一九九二年拍的。

崔永元:《 毛泽东的故事 》看过吗?( 观众摇头 )都没看过啊?

韩三平:你看都很尴尬,都没看过。我估计年轻的可能都没有看过。

崔永元:那今天就是这样,咱们下次节目再见。( 笑声、掌声 )您当时对那两部电影满意吗,《 不沉的地平线 》、《 避难 》?

韩三平:现在来看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是当时我还是很满意的,特别是《 毛泽东的故事 》这部电影我还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的。

崔永元:这个获了奖?

韩三平:这个获了奖,古月得奖就是因为这个片子。古月演了很多次毛泽东,其中他得了金鸡奖最佳演员奖就是在这部影片里。

崔永元:其实业内好多人也这么说,你从《 不沉的地平线 》、《 避难 》开始拍起,拍到《 毛泽东的故事 》的时候,就开始显露自己的才华了,大家觉得你现在已经像一个像样的导演了。但是这个时候你好像不拍了,又开始做行政工作了?

韩三平:这个应该说有两个原因吧,一是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听领导或是党组织的安排;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毕竟是做厂长的,管的电影更多,管的导演更多,这样好像舞台更大,满足了一些心态。

崔永元:就是到北影厂当厂长是吗?

韩三平:那个时候还没有,最开始还是在峨眉厂做副厂长。一直到一九九四年我才调到北影厂当厂长。

崔永元:我猜一猜,可能领导觉得你做导演,就是前景不是特别妙,干脆还是走行政这条线路吧。完了又不好意思直说,就说可能这个岗位更适合你。( 笑声 )

韩三平:这个我觉得不是,还是觉得导演多吧。你们想想一个厂厂长多还是导演多?

观 众:导演。

崔永元:导演多。

韩三平:对嘛,物以稀为贵对不对?北影厂只有一个厂长,八十六个导演,所以我也就觉得,物以稀为贵,就当了厂长。

崔永元:北影厂当年多牛啊,《 小兵张嘎 》、《 红旗谱 》、《 洪湖赤卫队 》、《 林家铺子 》全是北影厂的。但是一九九四年您到北影厂的时候,情况好像不是很妙。您那个时候看到的北影厂是个什么样的?

韩三平:那个时候是这样的,我们整个国家在转型,就是改革,从经济角度讲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文化产业基本上还都是计划经济,完全不适应当时大的国家环境了。改革还没有完全推开,属于阵痛时期,旧的体制还在运行,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打破,新体制还在摸索,因为我们整个改革就是小平同志一句话,就是摸着石头在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把计划经济的中国电影改成市场经济的,或者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电影产业,这个对大家来讲都是一个课题。所以在那时候,北影厂确实也跟其他电影厂一样,非常困难,非常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艰难到根本就没有什么钱来拍电影,这是第一。第二,要维持正常的工资、医疗、福利,甚至冬天的供暖等,都非常吃力。我印象中有一次一号刚发完工资,二号那天,北影厂总会计师就来跟我说,厂长,账上还有十六万。十六万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全厂报一次医药费都不够。那个时候有将近两千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谈不上作为一个厂长,主要精力都用来创造艺术、剧本、市场等了。这都是非常困难的。那个时候非常困难。

崔永元:您那个时候有没有想过当这个厂长有什么意思,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

韩三平:不光是想过当这个厂长有什么意思,连搞这个电影有什么意思都想过了。

崔永元:还不如卖茶叶去呢。( 笑声 )

韩三平:是。那个时候搞房地产啊,搞证券啊,倒卖点指标啊,搞点差价啊都是很发财的。那个时候全国人民开始做生意。

崔永元:有的电影厂就用这种方式,北影厂的地方也挺大,可以用卖地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这样钱就来了。你想过这条路吗?

韩三平:我没有想过。最难的时候就是一九九五年到二???年,第一个是体制上的矛盾,第二个是大量的新的传媒和新的娱乐形势进来了,同时还有一个直接冲击电影的就是好莱坞电影进来了。

崔永元:大片。分账。

韩三平:分账进来的,就直接进到中国市场,中间没有停留。原来我们都是五年以后,八年以后才看到五年前八年前生产的电影,那个时候当年就进来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基努 李维斯的《 生死时速 》,把中国电影冲得一塌糊涂,他一来就上亿票房。那个时候我们要做到一千万票房都非常困难。所以中国电影怎么办,中国电影向何处去,现在说起来蛮轻松的,那时候挺悲壮挺沉重的。一九九五年到二○○○年,那时候电视多辉煌啊,多红火啊,电视人基本上不正眼瞧电影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朋友叫冯小刚,我估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一个很有名的电视剧导演,一九九七年他天天找我,就是要拍电影,那是电影最困难的时候。

崔永元:他当时是( 电影 )导演吗?

韩三平:他当时就拍了一部电影,但是他在电视剧上好像有一定的成就了,拍了什么《 北京人在纽约 》等。

崔永元:《 编辑部的故事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