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未来的丈夫要给选中的女孩准备丰厚的彩礼,使得女方家庭从中获利颇丰,也使得人们既喜儿也喜女,因为女儿得到的彩礼可以用做娶儿媳的聘礼。
同样,大量的欧洲谚语也含有对生女儿(而没生男孩)的贬损:
辛苦一个晚上,只得了个女儿。(西班牙语)
多子多上帝赐福,多女多灾难。(德语)
女儿出世,屋顶也哭。(保加利亚语)
妻子生儿子,家里的墙壁也欢喜。(亚美尼亚语)
宁要九儿不要一女。(爱沙尼亚语)
可悲的母亲只有一个女儿[而没有儿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许多谚语不但表明重男的倾向,而且还摆出男孩更加称心如意的理由。各种负面看法主要是在传统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大多数文化里嫁出去的女儿注定要离开娘家。由于女儿属于夫家,她为人妻母的责任和她的孩子被视做娘家的经济“损失”。相反,儿子可以传宗接代,这甚至可能意味着儿媳比女儿更加重要。有关方面的谚语不胜枚举:女儿被视为另一男人的孩子(朝鲜语和越南语);女儿长着翅膀(拉迪诺语);女儿是迷途的孩子(孟加拉语);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汉语),或烟灰(阿拉伯语),或无花果;种树的人无所收获(干达语),原因是无花果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结果。上述这些想法可以解释,娘家为何对嫁出去的女儿不抱什么希望。如一则汉语谚语所言,女儿的命运是“外向”,而男孩“内向”,意思是说:男孩生在哪个家庭就待在哪儿,可女孩却不得不离开家。[35]
数不胜数的谚语对生女儿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而另一些谚语则比较缓和。人们告知父母小女孩出世的消息,并彬彬有礼地说将来总有希望会生儿子的,这使生女儿变得容易接受。母亲可以听到如下鼓舞人心的话:“先有女再有男。”(日语)换而言之,希望越生越好!这些用来慰藉女婴父母的话同样强调,女儿很快就可以帮母亲干家务了,照顾那些随后出生的弟弟妹妹们。一则朝鲜语谚语清楚地表明头胎生女儿的好处:“长女是值钱的家当。”一则越南语谚语随声附和道:“长女是弟弟妹妹的保育员。”性别分工模式就这样被完好无损地传给下一代。
这种模棱两可的希望同样存在于其他文化中。犹太传统这样安慰生女儿的人:“先生女后生儿的家庭有神佑。”穆斯林传统也有类似的说法:“哪个男人的第一个孩子有阴道,哪个就能得到上帝的恩宠。”一则提及穆罕默德先知的阿拉伯语谚语建议人们听天由命、谦和顺从:“先知的理想就是有一儿一女。”该谚语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接受真主的安排。在一个刚刚生下女儿的母亲面前引用该谚语,同样强烈地反映出生女不如生儿的偏见。如果产妇生下儿子,谚语的反应肯定更加热烈。
一则来自美国的谚语也涉及到生男生女的问题:“先有女,再有儿,家有好开端。”再或,如干达人的宽慰之词,“生女儿的女人得到儿子”,意思是说:女儿成家后女婿将成为家庭成员。“与其生个坏儿子,还不如生个乖闺女[好依赖女婿]。”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劝慰。奥罗莫人使用上述谚语来说明,一件无关痛痒的东西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女儿的重要性取决于娶她为妻的男人。一则孟加拉语谚语同样说明,女人的附加值取决于她找到的婆家:“一个找到好新郎的好女儿可抵十个儿子。”
有无生子常常决定女人的名望。一些非洲谚语反映了没生儿子的母亲的低下地位。例如,一则卢旺达谚语说道:“别人不笑,只生女儿的母亲不能先笑。”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奥罗莫人同样谈论到一个生下女儿的女人:“生女孩的母亲不嘲笑女孩子的事。”如果轻女成为社会标准,生下儿子的母亲也倾向于加入反对者的大合唱,但是生下女儿的母亲如何能做出这样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