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内容简介

革命逸史 作者:冯自由


《革命逸史》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所记载的都是最有根据、最有价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

从1895年参加兴中会起,冯自由曾亲历辛亥革命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史上异彩夺目的关键人物都非常熟悉,如秋瑾1904年10月,曾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她加入同盟会也是冯介绍的。冯担任过15个月的临时稽勋局长,调查搜集了大量革命史料,这些因素都是他研究革命史得天独厚的条件。

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后,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以一个失意的革命元老发愤著书,研究革命史,正本清源,他的历史著作是建立在第一手史料基础上的,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他在《革命逸史》自序中指出清代有革命党始于兴中会,这以前如白莲教、天地会、洪秀全等,“所企图,所建树,均不外夫以暴易暴一家一姓之帝王系统”,与近代民权主义无关,最多只能说它是私人的或狭义的革命党。兴中会率先举起民族民权主义的旗帜,开创了我国历史的先河。这些见解即使今天看来也是新鲜的。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再到中华革命党的党务部副部长,冯自由始终追随孙中山,可以说是革命党的“正统”,但他对光复会、华兴会和其他革命党人的事迹都能如实记载,公正评价,在研究历史时没有派系的狭隘性,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中国史家秉笔直书的传统,而且蕴涵着他对民主、自由、平等始终不渝的追求。他著史首先起源于对当权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痛心,同时也是深感民权落空,自由未成。《革命逸史》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希望引用的人一定要分别注明出处,由此也可见他治史的严谨。他曾说袁世凯、黎元洪都不是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前后,屠杀革命党人,证据确凿,以他们为民国元首,则破坏共和、颠倒功罪都不足怪。遗憾的是国民党自掌握政权以来,“以革命党而行革命党应行之事,虽褒扬先烈之令,不绝如缕”,但只限于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少数领袖人物,而对于开国前和开国时断头流血、舍生取义的大多数无名英雄,并未按照当年稽勋局的调查表册分别抚恤,他说这是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缺憾。他一直认为饮水思源、养生恤死,是后死者应尽的责任。他后半生执着于革命史研究与写作,这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他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著作,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在举世滔滔,数典忘祖大有人在,沐猴而冠、粉墨登场的年代,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