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传存在吗?(3)

梦与日记:南尼-莫瑞蒂的电影 作者:(英)埃娃·马齐耶斯卡


总结以上观点,不仅不存在真实或完整的自传,而且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模版,可以比较鉴别“有缺陷”或偏颇的自传。因此,我们并不打算试图确定莫瑞蒂的某部影片是否具有自传性,而应谈论“自传效应”,即观众形成的自己正在观看影片作者生活的印象。我们将努力分辨,影片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了电影再现的逼真性印象,使观众认为它表现了艺术家自己的生活和性格。我们认为,自传不仅仅是一个内容问题,也是形式和风格问题。基于此,我们将特别关注莫瑞蒂用来与观众交流的首要形式--日记。

艺术家的自传为他的真实生活所塑造,他的真实生活(或所谓他的生活)同样也为自传所塑造,两者程度相当。那些谈论莫瑞蒂作品中的自传的批评家,大多数从未亲身遇见过艺术家,他们口中的“莫瑞蒂”这一概念,很大程度是影片影响的结果(这就像那些艺术史家,根据自画像和作品全集来构造他们对伦勃朗或凡?高的人格特征与生活历程的观点)。譬如,真实的莫瑞蒂被典型地描述为一个持左翼立场的、神经质而古怪的人,为鞋子着魔,嗜好巧克力蛋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饰演的很多角色身上都表现出这些特点。但事实上,莫瑞蒂的影片玩着细节重现和变异的精妙游戏,从而在总体上看传达出两个互相对立的印象--它们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体的不同化身,他们是同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这种双重效果使我们更加确信,莫瑞蒂的所有影片都在说着一个独特的个人,也就是电影制作者自己,他或是竭尽全力地扮演所有他可能经历的生活(作为一个政治激进分子、一位教师、一位神父、一位议员,一位精神分析医生或一位电影导演),或是在书写一份关于自己从年轻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的艺术性的(因其在一定程度上的虚构而言)日记。正因为此,莫瑞蒂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天才不是精确地再现自我,而是使我们相信影片的主人公就是它们的作者。

在采访中,导演自己也认可了他的影片中包含许多自传元素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他警告说不要将他的影片与他的生活相混淆,强调即便他最具自传性的影片也并非自我的记录,而是对传记有所增删的产物--还因为电影从其本性上说就是虚构的(Porton & Ellickson,1995)。另外,在莫瑞蒂的许多影片中,自传元素并非集中在一个角色身上,而是以某种方式分配在主人公及其对手的身上。正如莫瑞蒂在采访中说的,“我认为我的角色和其他角色是互补的,就像硬币的两面。然而,我作为演员所说的话被人看做是我作为导演所持的观点。这种误解时有发生,尤其在导演同时也是影片主人公的情况下,就更为寻常了。”(Porton & Ellickson,1995,第14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