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较新的例子是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中,纳粹标志徽章的重复出现。它在《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2)里出现在一件老式的盖世太保的大衣上,随后在《圣战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中,通过徽章与一名美国叛国者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道德和精神灭亡的化身。在《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中,随着它作为护身符以及具有潜在的破坏价值,这个徽章标志的重要性达到了最高点。
类型批评和作者论致力于研究电影中主题和风格上的一致性元素,并将研究成果拓展到其他相关电影作品上。但是,那些关于作者意图和作者身份的证据,由于隐藏在电影结构中,是很难被证实的。将这些重复出现的元素归因于片场控制下的叙事,或电影制作者偶然的灵感,更容易令人信服。类型批评和作者论这两种理论都极度强调观众在电影解读中的作用,而不管电影本身是偏向于类型电影,还是偏向于作者电影。这样的强调超越了“封闭”文本(其编码只允许有限制的解读)和“开放”文本(允许无限制的主观阐释)的分类,从而考虑到各种元素(电影文本、电影制作者、观众、制作者对于其他电影的了解、他们所反映和创造的文化)之间的联系:
对任何电影的解读应认识到:(a)它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创造品,反映出那个人或那群人的贡献;(b)电影不会存在于一个文化真空中--它必须从同期或早期的其他作品(及类型)中吸取养分。
彼得·威尔的电影需要深入的文本研究和彻底的结构分析,因为它们融合了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特征。他在1970年代拍摄的电影,类似于早期的欧洲电影,利用了多种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元素(一些元素来自于小说,另外从视觉艺术中吸取一些编剧和场面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