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死定了,只是时间问题。果不其然,真的,我的书还没写完,萨达姆就带着绳扣上了西天,快极了。而本·拉登一会儿死一会儿活,在动画片里和布什玩捉猫猫。可惜,萨义德也死了,我以为身边有人会心痛他,因为“三星堆文化”-东方学最大的诘难,我想呼吁哲学家,尤其宗教哲学家,社会学家关注这个话题,它真的需要宗教大法官了,顺便谈到了萨义德,他的东方学,一种基础胆量。回答要么过时,要么不是很欣赏。换个角度想,也是,为什么非要萨义德呢!算了吧,萨义德,可能只有身处困境的巴勒斯坦,伊斯兰能理解他。一个礼拜五,身处西北一座城市,我看到清真寺聚集着大群的白帽子,像白颈鹤一样,拿着垫子,跳下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就往那里跑。一种比黄土更原始的白色(接近化石),凝固了周围一切的秩序,和高地的干裂无关。我猜想,萨义德很可能就藏在一本邻居的《可兰经》中,随时准备翻出来-对应变化的局势,他可能会是某一页的绊索。 每个人都在搬自己的灶神来应付变化的时局,或者是口味。
1.佩德罗·梅耶尔(Pedro Meyer),墨西哥当代摄影师。
2.马格里特(Ren Magritte,1898-1967),比利时超实现主义画家,这里指的是他于1938年的一幅名为“来世”的作品。
3.引自作者诗作《中国杂技:硬椅子》,诗集《中国杂技:硬椅子》。
4.“红色丹尼”指的是1960年代法国学生运动著名领袖丹尼·柯本迪(Daniel Cohn-Bendit)。
5.萨义德,美国著名的巴勒斯坦裔学者,东方学发起人之一。
亚历山大大帝当初如果不是坐在那里哭泣,而有一个很好的向导,有本像样的地图,穿过喜玛拉雅山脉,最后,在我们的京都歇脚-他并不一定打仗,本来他也不是好战者,他具有长驱直入的所有戏法,比如图书馆(我们的蠹神最爱这个),比如更热闹的化妆舞会,港口风情,包括他自身的哭泣,都具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假设,他来过,留些类似塔克西拉似的遗迹给我们,1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类似小俄罗斯或君士坦丁堡那样的地方呢?会不会更少心计,封闭,更少残酷,冷漠,更少奢侈和浪费,以应变蛊惑的时局?要么相反,更加乱七八糟。
我们总说“有一座高峰”,而这高峰现在则成了障碍。悲哀荒凉的小世界对我们没有用,对旅行者是一种安慰,沿途挥舞小旗,招蜂引蝶,风景变化万千,像他们邮寄到世界各地的明信片。
1.塔克西拉,古印度西北部的古城,据《罗摩衍那》记载,为罗摩的弟弟婆罗多建立,为欧亚重要商道,是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祥地,公元5世纪遭到匈奴洗劫摧毁再未恢复,遗址在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东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