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莫瑞此名也是西西里人常用的外号,并且莫瑞越狱脱逃的经历也可以从斯科塞斯的家族史里找到出处,而且《意大利裔美国人》里对这个故事也有所涉及。现在我们可以来总结《你吃亏了,莫瑞!》这部电影的配方了:这里面有一点梅尔·布鲁克斯电影的味道,用了一些意大利移民传奇作原料,添了一些帮派片和公路片的佐料,又从费里尼电影里获得了一些灵感。所有这些成分综合起来,调成一半是喜剧一半是正剧的口味,于是《你吃亏了,莫瑞!》便鲜香扑鼻了。虽是一部15分钟的学生作业,莫瑞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斯科塞斯今后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事物的两重性。在他的笔下,流氓可以成为英雄,平凡的街巷里弄可以变成戏剧发生的场所,“好生活”也不乏可疑之处。在形式上,它也预示了斯科塞斯今后的成就,那就是他将对某一种电影类型片进行借用、改良和颠覆,最后一点也许更加令人瞩目。斯科塞斯的百科全书式的电影“词汇表”已经初露端倪,同时崭露头角的还有他那自觉“引用”著名电影的习惯。请看这一场景:莫瑞和他的朋友们聚在他的白色凯迪拉克周围跳舞,(白色凯迪拉克是他的“成就”的象征),作为背景音乐的马戏团音乐在为他们伴奏。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联想起《八部半》的结尾,那也是一场发生在马戏表演场地的欢娱舞蹈。斯科塞斯让他的角色们对《八部半》进行了滑稽模仿,既揭示出了两者处境的天壤之别,又最终达成了对莫瑞的生活及其时代的强烈讽刺。总而言之,《你吃亏了,莫瑞!》就像一台古代的抛石机,将斯科塞斯一举抛进了前程远大的青年导演的行列。这部影片在1964年举办的“杰西·C.拉斯基校际奖”(Jesse C.Lasky Intercollegiate Award)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学生电影奖,在1966年纽约电影节上得到了放映,并且还扩印成35毫米的商业发行版本。
即使《你吃亏了,莫瑞!》仅仅帮助斯科塞斯确立起了自己性格化的场面调度(mise-en-sc ne),也已经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毕竟它的创作者此时才22岁。“事实上,”斯科塞斯几年后说道,“在我所有的电影里,只有莫瑞表现了过去的街坊生活,表现出了1960年代的风土人情。那正是街坊生活开始衰亡的时候。如今那些旧时的、活生生的街坊生活,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可以从《你吃亏了,莫瑞!》和《谁在敲我的门?》(后者是前者更为戏剧化的版本)里面,看出斯科塞斯的一贯企图,那就是忠实地描绘“我曾经有过的生活”。正是这种对于忠实的坚持,使得斯科塞斯在拍《穷街陋巷》时,含蓄地混淆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传统界限,并将它拍成了“一部人类学的研究著作”。在技术上,斯科塞斯使用手执摄影机拍摄,并采用快速间接的剪辑技巧(rapid fire oblique editing),这两者都进一步强化了《谁在敲我的门?》和《穷街陋巷》的纪录片风貌。然而,这两部早期影片的力量与其说来自它们的场景和风格,不如说来自于斯科塞斯对于角色的心理认同:《谁在敲我的门?》里深感内疚的J.R.,《穷街陋巷》里比J.R.稍微年长但却同样深受折磨的查理,这两个人都是斯科塞斯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