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一路向西:征服好莱坞(4)

谁在敲我的门 作者:(美)弗里德曼


导演所做的判断(比如摄影机的角度和镜头),从未进入风格化的模式之中”。于是,在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电影成就欢呼的同时,罗森鲍姆无意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究竟是谁的作品?迈克尔·沃德利是它名义上的导演,他的事业起步于此,同时也终结于此。换言之,沃德利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所取得的是昙花一现式的成功。罗森鲍姆在他文章的结尾,用一个括号欲盖弥彰地指出:“马丁·斯科塞斯,是这部片子的主要剪辑,也是这部影片的助理导演。”

根据詹姆斯·蒙纳科(James Monaco)的观点,这部“史上最好的音乐会电影”的“最大功臣”,应该是马丁·斯科塞斯: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导演是怎么工作的呢?就是派出10个或12个摄影师,让他们带着尽可能多的胶片去拍摄。导演事先告诉他们,在那个历史性的周末,在纽约北部的这一块地方,不管发生什么都请他们把它拍下来。过后,大队人马回来了,带回了铺天盖地的胶片。有人统计过,素材胶片的长度超过一百小时。真正需要创造力的,是如何去粗存精,将这堆素材缩减为可以放映的三个小时——将它们从泥土变为雕像,赋予它们形状和节奏。斯科塞斯和他的助手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成了自斯坦贝克剪辑桌发明以来最令人瞩目的剪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对分割画面的运用是深思熟虑的、令人感动的,它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塞进一个或两小时的素材胶片。这是一个创举,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特尔玛·休恩梅克(Thelma Schoonmaker)也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分担了助理导演和剪辑的工作。她是在纽约大学举办的一个为期六周的电影课上与沃德利和斯科塞斯结识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横扫1970年的影坛,获得了许多重要电影节的“最佳纪录长片”奖,三个伙伴亦在同年的奥斯卡奖上都有所斩获。对政治颇有激情的休恩梅克帮助斯科塞斯剪辑了他的下一部导演作品《街景》——另一部反对当时文化潮流的纪录片。斯科塞斯坚持要拍可以反映个人观念的电影的执著,曾经激励休恩梅克投身电影创作。然而,此后的10年,两人并未继续合作。“我原本一直热爱与马蒂在一起工作,但我一直没能加入工会……最终,马蒂给我打了电话,与我谈论《愤怒的公牛》,然后,律师们帮我进入了工会。”1980年,《愤怒的公牛》赢得了奥斯卡剪辑奖,从此休恩梅克一直跟随斯科塞斯,为他剪辑了此后所有的电影。简而言之,这两个人的合作,堪称美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剪辑梦之队。《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宏大的拼图结构”,也许应该归功于他们两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