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避暑山庄一场“聋子的对话”(2)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作者:王佩云


10月3日这天,玛嘎尔尼觐见了乾隆爷,递交了国书,参加了"万寿节"庆典,便直奔主题。他抛出六点"通商"要求,其要点是:准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答应英商在北京设货栈;由大清国指定舟山附近一小岛,为英国商船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在广州附近辟出一地,准许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享受免税或减税特权;粤海关除征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并要求中国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这位80老翁,在涉及国家主权、尊严的原则问题上头脑还算清醒,断然拒绝了英国割据某地或某岛的无理要求。他严词说:"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及存放物资。天朝尺土皆归版籍,国土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划界分疆,各有所属。此事尤不便准行。"然有关通商事宜,两国应有商量余地,如何平等互利,尽可展开对等谈判。老爷子却懒得费这脑子,更不愿屈尊与"番使"讨价还价,他嘱咐臣下,"该使节妄自骄矜",来华一定别有所图,需更具戒心。

玛嘎尔尼碰了这么一个硬钉子,还见识了乾隆油盐不进的固执,不得不稍稍放下身段,再次走和?的门子,争取到了中国皇帝第二次召见的机会。这一回,玛嘎尔尼脸上多了几分谦卑,说出话来似乎也处处为大清国着想。大致意思是,当今世界诸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彼此开通商路,互通有无,乃大势所趋,难以回避,也不应该回避。乾隆爷听来听去,该使臣所说"通商"其实是要与中国平起平坐,同原有藩属国俯首称臣的"朝贡贸易"体例完全不合,马上板起面孔驳回。他无比骄傲道:"天朝物产丰盈,应有尽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玛嘎尔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侧身对老爷子说,现在外国商船齐聚中国广州沿海,秩序非常混乱,容易发生不测,敝国愿意抽出舰船帮着大清国维护海上秩序。乾隆爷哈哈一乐,大清国有南北大运河,大宗货物历来以漕运为主,从不指望海运,无需尔国不远万里帮着操这份闲心。他接着警告英国人:"尔国商船往后不得再到浙江、天津等地进行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勿谓言之不预也。"双方言来语去,全是"聋子的对话",谁也不听谁的。

玛嘎尔尼此行的主要使命至此归于彻底失败,请求和?等人继续斡旋也毫无结果。乾隆给英国国王写了封回信,把自己说过的话又在信中重复一遍,从此不再理会玛嘎尔尼。英国使团原本还不死心,做好了在中国北方过冬的准备。有个外国传教士悄悄告诉玛嘎尔尼,中国人对于任何一种新事物一开始总是抱着强烈的反对态度,生怕自己吃亏上当,只有等这件事的新鲜感冲淡习以为常之后,他们也许会重新考虑采纳。贵特使现在的软磨硬泡肯定不会有啥结果,还是先回英国等等再说吧。

10月7日,英国使团不得已告别热河,一行乘船由运河南下杭州,然后改走陆路至广州离境,于次年9月回到英国。英国人曾这样批评乾隆顽固拒绝开放海禁:"中国方面传统的排外偏见和它的长期闭关自守是成正比例的,而且直至目前也没因此有任何的改变。这种偏见不仅表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中,而且由于他们对自己文化的高度优越感,这种狭隘的观念已经形成一种思想体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