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国最早敲开中国封闭之门的,是叼在嘴角的烟(2)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作者:王佩云


笔者查了查,道光皇帝执政20多年,由其批阅处理鸦片问题的奏折达80余件,可以说能用的招数都用上了,很难责其禁止不力。而鸦片狂潮却似溃堤的洪水,冲击全国河山每个可以冲击到的角落,英国在中国的鸦片年销售量很快由2万箱猛增至8万箱。根据不完全统计,1835年国内吸食鸦片者已达200多万人口。那时的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幅漫画:一位老妇人将吸食鸦片的儿子摁在地上用笤帚抽打,逼其戒掉抽鸦片的恶习;其儿媳却在一旁忙着调制烟膏,给老妇人犯了烟瘾哭着闹着的宝贝孙子"解馋"。太常寺卿许乃济干脆提出,与其越禁越厉害,不如放开鸦片经营,朝廷还可以收取一笔税银,并防止各级官吏在禁烟中收受贿赂......

英国鸦片商最初卖鸦片是一手交货一手收银子,随后拿银子从中国商贩手中收购茶叶、大黄、丝绸等欧洲市场奇货可居的物资,从一卖一买中收获利益。很快,他们看准了中国人的鸦片饥渴症,便将白银紧紧捏在自己手中,直接拿鸦片当"货币"换取茶叶、大黄、丝绸,使中国的白银从此有出无进。一些跨海而来的英国传教士,原本鄙夷本国鸦片商的罪恶行径,深感有损上帝的尊严和面子,不时皱着眉头在胸前画十字。随即看到鸦片生意日进斗金,一夜之间能使人暴富,他们也置上帝的尊严和面子于不顾了,纷纷成了兼职的贩毒者。他们深入偏远山区布道,也深入边远山区销售鸦片,一举两得。据史料记载,西北、西南一些边远府县销售鸦片,大县日计销银五六百两、小县日计销银三四百两,史官无奈发出"纹银出洋消耗弥甚"的感叹。

道光十八年( 1838年 ),皇帝已经明显感觉到鸦片对国家财政造成的严重危害,再也不能放任下去。他晓谕群臣:"自鸦片流毒中国,纹银出洋之数,逐年增加......若不及早防维,力图筹复,将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随即委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急赴广东禁烟,并赋予行政处置和指挥调动兵力的大权。

林则徐风尘仆仆到了广东,目睹载运鸦片的英国商船源源进港,白银滚滚外流,惊呼如此下去,几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交饷之银"。他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与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联合给英国女王写信交涉,大清皇上慈悲为怀,向英吉利输出茶叶、大黄、丝绸等有用物资,贵国却向大清国输入你们显然了解有严重危害而在本国严厉禁止的鸦片,"以人之死换取自己之生,这种行为为天道情理所不容"。他接着警告:如果英人一意孤行,往后发现尔国商船夹带鸦片,将连同其他货物一并烧毁,让尔国奸商得不偿失,血本无归。

这封信据说在英国议会有过一些反响,有议员曾站出来指责鸦片贸易不道德,有损大英帝国形象,主张配合大清国采取措施加以禁止。但英国在其发迹的过程中,不道德和有损国家形象的事情多了去了,不会在意多添这么一件两件。何况鸦片对他们来说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什么道德、良心,在银子面前都是随时可以扔弃的破抹布。有鸦片贩子公开质询英国政府:"我们不知道在鸦片贸易与海盗行为之间有何选择!"英国商会原本答应劝说载有鸦片的船只迅速起航返回各自生产地,走一走过场,适当照顾一下林则徐的面子。英国主持鸦片生意的头子义律连这也否了,采取无比傲慢的态度,根本不搭清国官员的茬儿。有些国家的鸦片贩子慑于大清钦差之威,本来有心缴出烟泥"消灾免祸",义律还出面阻拦,拍着胸脯说:"大英帝国可以充当你们的保护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