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强占琉球与清政府不屈的坚守(1)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作者:王佩云


日本明目张胆吞噬琉球,还是在明治天皇时代。这个岛国要向外扩张,需要有块通向海外的跳板,舍琉球而无它,早让明治天皇身边的一群好战分子按捺不住。但琉球国属于大清藩属国,背后有座大靠山,鉴于日本此时羽翼尚未丰满,用武力强行夺取并无多少胜算,而一时也找不到插手琉球国的借口,只好捺着性子等待时机。

1871年11月27日,琉球国有69人前往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归国途中突遇大风,有3人不幸被如山波涛吞没,其他幸存者随风转舵漂到了台湾西南海岸排湾族牡丹社的八瑶湾( 今屏东县牡丹乡境内 )。他们以为登岸便可脱险,不想台湾土著牡丹社民不明就里,误认为是一群前来抢掠的盗寇,用手中的砍刀和鱼叉发动猛烈攻击。琉球人本来惊魂未定,又因语言不通,无法进行解释,一时手足无措,顷刻被杀死54人。其余12人侥幸逃出,在高雄凤山县得到了清政府地方官员的妥善安置。这本来是因为彼此误会造成的一起不幸事件,当事人一方是中国领土上的百姓,一方是大清王朝藩属国的臣民,完全可以由清政府协调处理好。同年12月11日,琉球八重山岛民的两艘进行朝贡贸易的船只离开琉球开往中国,中途又遇暴风,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于12月28日漂流到台湾。大清国凤山知县吸取了前次的教训,赶紧将45名琉球船员保护起来。1872年的2月,前后又有两批琉球难民57人,也由台湾官员送到福州的琉球馆压惊,随后平安送回那霸。这也充分说明清政府一直将琉球的事当作自己分内之事在办,与远在东洋的日本国风马牛不相及。

不想,嗑瓜子嗑出了臭虫。1873年日本使者副岛种臣和柳原前光来到中国,本是来换取3年前与清政府签订的《 天津修好条约 》和《 通商章程 》文本的。两人到北京后,副岛种臣前往礼部商讨觐见同治皇帝的礼节,副使柳原光前去了总理衙门,拜会名叫毛昶熙和董恂的两个清国官员。这两位清廷官员没话找话,居然跟日本使者说起不久前发生的台湾土著杀死琉球国使团人员的事情。这一毛一董还惯用历代封建王朝歧视少数民族的不恭之语,在交谈中随口冒出"杀人者皆属'生番',系化外之民"的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时日本蓄意要吞并琉球,正发愁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不期突然抓到"生番"、"化外之民"等语,简直是从天上掉下一根可以勒住中国和琉球脖子的稻草绳。副岛和柳原回到东京往上一汇报,左右日本朝政的几个大臣咧着大嘴"吆西,吆西"。他们嗷嗷叫着说,既然台湾人是中国的"化外之民",那就不应该归大清国政府管辖,进而推理台湾也就不在中国领土范围了。他们嘴里高喊"代表琉球出兵台湾,找牡丹社民复仇",心里想的是一箭双雕,连同琉球和台湾一起吞并,实现该国向外扩张的第一步。

很快,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跨海攻台,在屏东境内大肆屠杀牡丹社民。清政府闻讯,急派沈葆桢领兵保台,经过几番激战,双方各有胜负,战事处于胶着状态。西乡从道无法突破沈葆桢的防线,台湾的酷热和时疫又严重威胁着这群武士、浪人的生命,让他们疯狂的头脑稍稍有所清醒,看出自己的牙齿还没有坚硬到嚼巴嚼巴就可以同时将台湾和琉球吞进肚里。这些日本鬼子很快有了新的花招,"退一步进两步",提出以日本从台湾撤兵为条件,换取大清国对其吞并琉球的默认。大清国负责办外交的李鸿章,此时已经看清楚西乡从道在台湾的困境,也看清楚了日本人在谈判桌上玩弄的把戏,多次像训三孙子一样训斥挑起这场战乱的柳原光前。他用嘲讽的口气说:"大丈夫做事,总应光明磊落。虽说兵行诡道,题目总要先说明白,此所谓师直为壮也。你日本无端用兵于我,我中国十八省人多,拼命打起来,你日本地小人寡,吃得住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