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电话打下来,郝从容发现真是大浪淘沙,经过数年的时间,企业的变化也很大,一些小企业已成了中型企业,许多大企业已破产,老板成了阶下囚,个别中型企业渐渐发展成了大企业,可惜当年的老板换了,新的老板她再也不认识,人际也就废了。其实,最能办事的企业家就是将自己的实业由小做到大的人,这样的人是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鱼得水的,企业有了如此的规模绝非异想天开。可惜她询问了半天,只找到两个这样的企业,这两个企业的老板都是从前的老板,跟她的关系也是吹捧和被吹捧的关系,而且是有偿吹捧,她出文字,对方出资金。这样的关系应该说是靠不住的。但病急乱投医,郝从容还是准备试试。
说行动就行动,郝从容接通电话,自报了家门,老板听说是郝从容,过去的记者,如今名气响当当的作家,老公是市委副书记吴启正,便热情地邀她中午一道在海鲜楼喝酒,正好还有其他几个朋友,大家聚聚,其乐融融。
郝从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然后她在办公室里化了淡妆,匆匆下楼拦了辆的士就奔了目的地,她要事先跟这家企业的老板沟通一下,摸清他究竟跟省委的哪些领导认识,她能不能通过他的关系把吴启正架上云梯。
这家企业在东郊,过去是一家乳胶厂,如今生产环保材料,老板姓郑,叫郑大可,郝从容认识他时他刚刚三十岁,好像是市里评出的企业明星,郝从容操笔弄墨地给他写了一篇文章,上了市报的头版头条,后来郑大可又成了省劳模和全国劳模,郝从容直觉是自己的这篇文章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也许真的如此,否则事隔多年,郑大可对她依然热情如初,要知道商人是很重利轻义的。
郑大可如今非比寻常,他的气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完全摆脱了从前的稚嫩,而成了一位成熟的男性,老道的举止、儒雅的谈吐,举手投足都显出他对人情练达的通透。见到郝从容,他的第一句话是:“欢迎大作家来企业指导!”第二句话是:“笔墨之缘终生难忘啊!”
两句简单的话,一下子就把彼此的陌生感消除了,数年不见的陌生,被见面的寒暄涤荡个一干二净,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郝从容顺着他的话语很快进入了谈话的正题,由企业数年来的发展又谈到目前市场的运行及企业的潜质,郝从容在郑大可的讲述中大体知道了他目前在本市本省乃至全国企业家中所处的位置,他的企业大致到了什么样的规模。
即便如此,她还是难以推断出郑大可目前与省委的顶级人物能有什么瓜葛,虽然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上级领导来这里考察的照片,可当下到企业考察调研已成了领导的一种时尚,这举动丝毫看不出与企业家关系的远近亲疏。
郑大可见郝从容的谈兴不浓,便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我们企业在非洲刚刚谈成的一个项目,省委主要领导已经表过态了,下半年要跟我们一道去非洲考察。郝作家,过去你写我的时候,我还是一棵小树,更谦虚点说是一个嫩芽,那个时候的成就有点生拉硬扯,如今你再写我,素材就丰富多了,而且我已经有雄厚的资本雇写手,好多记者都找过我,我不过让他们写一些小文章罢了,大手笔当然要指望郝作家了。”
郝从容不由笑了起来,她今天来的目的不是要写郑大可,她再也不可能为一笔赞助费而应景地去写文章了,她今天来的目的是想试试郑大可与省委关键人物的关系如何,能否为吴启正的升迁说得上话,如果真能说得上话,她就要动些歪点子了,她知道很多人的升迁都是靠下边的企业运作成功的,企业以雄厚的资金花钱买幅画送给关键的人物,或者把关键人物的亲朋好友请来,悉数打点,只要进展顺利,所托之事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而一旦他们帮助的人升到了重要的位子,他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回报他们。眼下,郝从容就想让吴启正走这样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