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说:“可以。”
“是!部长你放心!”李德生领着任务刚要出门,又被余秋里叫住。
“你叫邓礼让一起去,井位一旦定下,就让他立即调钻机去开工!”将军以军事作战的方式命令道。
“是!”李德生脆响一声,还真有几分军人的样儿。
漫漫风雪里,李德生和邓礼让带着一个测量小组,驾车从大同镇出发,一直向北边大草原穿越。那一望无边的雪地里,他们连口冰水都顾不得喝。第一口萨尔图高台子上的探井很快确定,当时定名为萨一井,后重新排序叫“萨66井”――现在史书上的叫法都为“萨66井”。该井定在萨尔图镇以南、大架子屯北一公里左右的草原上。李德生刚把井位确定,邓礼让就调来32149钻井队。而李德生则带着测量小组,继续沿着冰天雪地向北前进,目标是安达县义和乡大同屯南1 郾5公里的杏树岗构造高点,又在这儿确定了第二口――杏66井位。随即他们又继续向前,到达喇嘛甸构造高点的那处距喇嘛甸镇红星猪场北一公里半左右的地方定下“喇72井”。邓礼让紧接着又先后调度两个钻井队奔赴后面两个井位……
这是一场真正军事行动式的“火力侦察”,更是石油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最早的松辽普查勘探工作一直是在原长垣构造的南部地区的葡萄花高台子上,松基三井就是在这个构造上。按照一般的勘探程序,一个地区打出见油井后,都是采用十字剖面布井办法,以两公里左右的井距依次向左右展开勘探,以这种方法一面扩大侦察地下储油面积,一面探明油水边界在何处。现在余秋里完全打破了常规,他让李德生、邓礼让定下的三口井,从松基三井所在的大同镇一下甩到“王八盖子”构造的北边150多里外的萨尔图和喇嘛甸子那儿去了。在石油史上是没有的,这也是只有像余秋里这样敢作敢为、气吞山河的军事战略家才能想得出的决策。
关于李德生和邓礼让定井位和调度钻机上马,我在上面说得很简单,其实这三口井尤其是后来搬迁、施工等都比较复杂艰苦,正如杨继良回忆的那样:“当时钻机的搬家安装,除了缺少大型运输和起重设备外,许多器材设备也比较困难。其中安装较迟的一些井,为了开钻配泥用的水都成问题。一般在探井旁边要另外钻一口水井。有的探井为抓紧开钻,就用人拉、车推到附近的水泡子中运来冰块,等融化后再配泥浆,或是组织机关和后勤人员一起动手,用扁担挑,用脸盆端。这样,硬是要配出几十立方米泥浆来保证开钻……”
杨继良是地质工程师,他描述的仅仅是配泥浆这样的技术困难,事实上,当时开钻打井遇到的问题何止这些?冰天雪地里,光是晚上睡觉的问题都没法解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井位都是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吃饭更是个大问题。
“你们机关的统统下到一线去!你们现在吃什么、睡什么,钻井队也要吃什么、睡什么!”余秋里走出他的“豪华”住所,一个草帘子一个草帘子地揭着,让住在老百姓牛棚马厩里的“石油部松辽石油勘探局”的机关干部们全部上前线支援钻井队。
其实那时前线哪有什么机关?不就是一条硬炕,一床棉被,另一条木长凳和几幅图纸!
那会儿的干部和群众的觉悟与思想境界,真的让我们现在的干部和机关人员感到汗颜。那会儿人们不讲价钱,更不讲你我,能为国家早日找出大油田,就是让他们去死,他们照样义无反顾。